一九五三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迟缓一些。
料峭的寒风依旧盘踞在四九城的大街小巷,不肯轻易退去,唯有墙角砖缝里顽强钻出的几抹嫩绿,昭示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
林家屋檐下,“向阳互助组”的牌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边缘已微微卷曲,却不再像初挂时那般引人非议。
连续为机械厂宿舍维修门窗的稳定收入,以及偶尔接到的邻里修补活计,像涓涓细流,虽不汹涌,却持续地滋养着这个曾经干涸的家庭。
那堆曾被王翠花嗤之为“破烂”的自行车零件,在林向阳灵巧的双手和晓梅日益精进的“盘活”策略下,也已消化近半,转化为家庭账本上一个个扎实的数字。
生活仿佛驶入了一条相对平缓的河道,不再有惊涛骇浪,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学习和对未来的精打细算。
晓梅的成绩在班级里一骑绝尘,卫国在大哥的引导下,对机械结构的兴趣与日俱增,连最枯燥的识字课也能耐着性子多坐一会儿。
晓雨则像一株汲取了足够养分的小苗,脸上的怯懦渐渐被属于这个年纪的活泼取代,只是那双过于清澈的眼睛,依旧保持着对周遭细微动静的敏锐捕捉。
然而,林向阳心中那根关乎长远发展的弦,从未放松。
他深知,眼下的安稳如同河面的薄冰,看似平静,却承受不住更大的风浪或更沉重的期望。
弟妹们的未来,尤其是晓梅那显而易见的学术天赋,绝不能困于这方寸大院,被眼下这“手艺活”的温饱所局限。
知识,系统性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才是打破阶层壁垒,真正掌控命运的钥匙。
他的目标,早已越过糊口谋生的矮墙,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高中,乃至大学。
这个念头,在夜校的灯光下,在翻阅晓梅带回来的、对他来说过于浅显的小学课本时,变得愈发清晰和迫切。
他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一个能系统学习数理化,能接触到更前沿知识,能为那个遥远但终将到来的“春天”积蓄力量的环境。
但横亘在他面前的,是第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年龄。
他已年满十七岁。
在这个扫盲运动方兴未艾、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十七岁,意味着早已超过了正常升入高中的年龄线。
绝大多数同龄人,要么已进入工厂学徒,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就像他之前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
按部就班地参加小学毕业考,再升入初中,对他而言,时间成本高昂到无法承受。
他需要一条捷径,一个能让他直接叩开高中大门的契机。
“什么?你想直接考高中?”
当林向阳在一个晚饭后,将自己的想法向弟妹和盘托出时,最先惊呼出声的是晓梅。
她放下正在核算的账本,大眼睛里充满了震惊与不解。
“大哥,高中……那不是要念完初中才能考吗?你……你连小学毕业证都还没有啊!”
晓梅的逻辑清晰而直接,点出了最核心的障碍。
卫国正拿着一个林向阳给他做的、用于理解杠杆原理的简易模型摆弄,闻言抬起头,瓮声瓮气地说:“大哥,上学多没劲,还不如咱们一起修东西挣钱。”
在他朴素的认知里,能挣钱养家就是最大的本事。
连晓雨也放下手里的炭笔,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地问:“大哥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吗?那晚上还回来吗?”
林向阳看着反应各异的弟妹,心中暖流涌动,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楚。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解释:
“卫国,修东西是手艺,能让我们吃饱穿暖。但知识是翅膀,能带我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晓梅以后想考更好的大学,需要更好的老师指导;你以后想弄懂更复杂的机器,也需要更深的理论基础。大哥去上学,不是为了离开这个家,恰恰是为了让咱们这个家,将来能站得更稳,走得更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晓梅依然困惑的脸庞:“至于小学毕业证……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有特殊情况,特殊通道。我记得政策里有一条,对于超龄失学、但通过自学达到相应文化水平的青年,经有关单位推荐和学校考核,可以酌情允许插班或报考。”
这是他这段时间翻阅报纸、旁敲侧击从夜校老师那里打听来的信息。
政策的口子确实存在,但“有关单位推荐”和“学校考核”这两道关卡,每一道都布满荆棘。
“有关单位推荐?咱们家……哪有什么单位可以推荐啊?”
晓梅敏锐地抓住了关键,眉头蹙得更紧。
林向阳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炕桌上轻轻敲击着。
脑海中,几个面孔飞速闪过。
街道办李爱华主任?
她或许愿意帮忙,但街道办的推荐信,分量能否打动一所高中,尤其是好一点的高中,很难说。
而且,自己之前拒绝进厂,恐怕也让李主任心里存了些芥蒂。
夜校的刘老师?
他欣赏自己的学习能力,但一位夜校扫盲班老师的推荐,同样人微言轻。
那么……
他的思绪,最终定格在了一张不怒自威、却曾对他流露出毫不掩饰赞赏的脸上——红星第二机械厂的厂长,杨建业。
杨厂长!
杨厂长是国营大厂的一把手,地位尊崇,他的亲笔推荐信,含金量绝非街道办可比。
而且,自己当时展现出的“技术天赋”,正是“自学成才”最好的佐证,足以支撑“虽超龄但已达到文化水平”的说法。
然而,开口求人,尤其是求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绝非易事。
自己与杨厂长只有一面之缘,虽有赏识,但并无深交。
贸然上门,对方是否会觉得唐突?
是否会认为自己所求过分?
更重要的是,自己当初拒绝了杨厂长提供的进厂机会,如今却转头求他办另一件或许更“不合规矩”的事,这会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风险与机遇并存。
但为了那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为了给弟妹们树立一个敢于挑战规则、追求知识的榜样,这个险,必须冒。
喜欢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