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正需要树立辖区内积极向上的典型,对林向阳这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态度十分赞赏,当场表示了支持,还鼓励他们“好好搞,做出成绩来”。
有了街道办的默许,林向阳心中更有底气。
他精心挑选了第一批成员:
前院张婶的儿子小石头,性格憨厚,数学是短板;
后街李小丫,文静内向,但学习刻苦,家境困难;
隔壁院赵大爷的孙子小军,对林向阳的种种“手艺”崇拜得五体投地;
还有同班两个关系不错、成绩中游的同学。
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观察,觉得可靠且确有互助需求的。
“向阳学习小组”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正式“开班”。
活动地点就选在林家屋外那棵老槐树下的阴凉地,几张从各家凑来的小板凳,一块林向阳用旧木板和锅底灰自制的简易小黑板,氛围简单却郑重。
第一次活动,林向阳没有讲高深的知识,而是让大家互相认识,分享各自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感兴趣的东西。
他则结合学校课程,用生动的方式讲解了几个数学难点,并让已经掌握了的晓梅去帮助小石头。
孩子们起初有些拘谨,但在林向阳的引导和晓梅耐心讲解下,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卫国甚至搬出了他收集的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废旧零件,引发了孩子们对“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热烈讨论。
学习小组的活动很快走上了正轨。
每隔两三天,老槐树下就会聚集起这几个孩子。
他们一起做作业,林向阳和晓梅负责答疑;
一起阅读林向阳从图书馆借来的科普读物;
有时林向阳还会带着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小实验,比如用杯子和线做“土电话”,用磁铁和铁屑展示磁场。
这些活动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石头的数学成绩有了起色,李小丫的脸上笑容多了,小军回家居然开始主动看书了。
院里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邻居,看到自家孩子确实有进步,而且小组活动光明正大,内容积极向上,也渐渐改变了态度,甚至有人主动送来一些瓜果表示支持。
然而,正如林向阳所预料的那样,风平浪静之下,暗流总会涌动。
“小团体”的指责,虽迟但到。
这天下午,学习小组正在讨论一个关于“水流力量”的问题,林向阳正准备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这种力量。
居委会的吴干事陪着区文教局下来视察的一名干部,恰好路过院子。
吴干事看到槐树下围坐的一群孩子,以及正在小黑板上写画着什么的林向阳,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他早就对林家这几个孩子搞出的“互助组”、“学习小组”有些看法,觉得他们“心思太活络”,“不安分”。
此刻见到区里干部在场,更觉得是抓住了“典型”。
“王科长,您看,”
吴干事指着槐树下的方向,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周围几个邻居听见:
“就是那个林向阳,搞了个什么‘学习小组’,把院里几个孩子都拢在一起。这会不会……有点搞‘小团体’的苗头啊?孩子们年纪小,辨别能力差,容易被带偏了方向。”
他刻意用了“小团体”这个敏感词,其心可诛。
那位区文教局的王科长是个面容严肃的中年人,闻言停下脚步,扶了扶眼镜,目光锐利地投向槐树下。
他看到一群孩子正围绕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少年,似乎在认真听讲,气氛倒是专注,但“小团体”这个词,在他听来格外刺耳。
在这个强调集体、反对个人主义的年代,任何非官方组织的、带有凝聚力的团体,都容易引发上面的警惕和审查。
林向阳也注意到了吴干事和那位陌生干部的到来,以及他们审视的目光。
他心中咯噔一下,知道考验来了。
但他并未慌乱,只是暂停了讲解,对小组的孩子们使了个眼色,让大家保持安静。
吴干事见王科长脸色凝重,自觉表现的机会来了,便抬高声音,带着一丝训斥的口吻道:
“林向阳,你们这是搞什么呢?聚集这么多同学,有没有向学校、向街道报备?可别搞什么歪门邪道,带坏了同学们!”
这话一出,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小组的孩子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晓梅紧张地攥住了衣角,卫国则不服气地瞪起了眼睛。
林向阳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和一丝困惑:
“吴干事,您好。我们这是‘向阳学习小组’,是在街道李主任的鼓励下,开展的课外学习互助活动。主要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复习功课,讨论问题,有时候也做一些科学小实验,丰富课余生活。”
他语气不卑不亢,直接点出了街道的支持,并将活动内容定性为“课外学习互助”和“科学实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