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既然在秦始皇兵马俑的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非常注重使用颜色来实现对美的追求,那么,千百年之后的工匠,就更加不可能会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了。
琉璃,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古建筑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只要能够使用这种材料装饰建筑物,那么就能够让建筑物在“美”这一个评价项目上得到加分,把这种材料用于建造宝塔,当然也是可行的。
不需要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都使用琉璃,而只需要在完成了砖块打底之后,使用琉璃进行贴面就足够了,这种流光溢彩,看上去就非常漂亮,并且不会轻易因为风吹日晒而损失原本所拥有的鲜艳色泽的塔,其实是有不少传到了后世的。
说完了前面三种最为常见的塔,接下来第四种最为常见的塔,就是藏传佛教所拥有的喇嘛塔,又被称之为覆钵塔了。
圆圆的肚子如同一个倒扣在桌面上的碗,这样的造型正是这种塔会被称之为覆钵塔的原因。只不过还是那句话,园冶从个人角度来说并不喜欢这一种宝塔。
还是以北海公园所拥有的白塔为例,这样的一座塔占地面积多大呀,它所拥有的高度也不低呀!光是从体积上来看就知道修建这么一座建筑物花费肯定不少,这样一座大块头宝塔,却是根本就不能够让任何人攀登上去的,这便一下子就显得很尴尬了。
那些高度不高、占地面积也不大的塔,完全能够被人拿来当作纪念碑或者经幢什么的看看。只需要抬起头来绕着这个建筑物走上一圈,就能够从头到脚,把它上面进行的装饰全部都看一遍,这样的建筑物虽然没有办法让人进入内部或者攀爬到高处,但是,它所进行的装饰完全对得起它的体积,人们绕着这样的宝塔走上一圈,绝对不会认为它的建筑体积有任何一个地方被浪费了。
与楼阁结合在一起的宝塔,不管外在造型怎么样,首先它就具备一个登高望远的特质。现代社会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观景台,难道观景台所在的那座建筑物就足够漂亮吗?
当然不,可是,能够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去俯瞰整座城市的风貌,与此同时还能够让那些想要追求紧张刺激的人到高处去体会一下胆战心惊的感觉,光是从攀爬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宝塔就已经对得起它的建筑体积了。
就算外面不够好看,内部也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宝塔绝对不会让人觉得盖它亏本了。可是,喇嘛塔就完全不一样了。
园冶对佛教的任何一个流派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她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分支,在园冶看来其实都是一样的。绝对不是因为什么先入为主的宗教信念,而真的单纯只是从个人的审美角度出发,藏传佛教的塔给园冶的感觉,就只有五个字—差生文具多。
如果能够让人攀登到高处向下俯瞰,那么这座建筑物不管修得多高都没有问题。而如果一座建筑物造型别致,进行了非常多的装饰,巧妙而又复杂,让人绕着看个几圈都看不过来,那么这样的建筑物拥有非常庞大的占地面积,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可是,喇嘛塔呢?这种建筑物完全不具备前面所提到的两点呀!
由于完全没有进行过室内空间的规划以及设计,想要爬上这样拥有大肚子的宝塔,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在没有楼梯的情况下,除非是具备专业技能的登山人士,否则想要爬上这样的建筑物几乎可以说是不行,不具备让人登高望远这一个特点,瞬间就开始让人感到疑惑了——“我又爬不上去,你修那么高干嘛?”
假如这样的宝塔能够如同每一个面都具备意义深远构图巧妙的浮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让人每转到一个不同的面,就能够收获完全不同的感受,见到完全不同的装饰以及景致,那么,占地面积大一点也就大一点吧,大家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喇嘛塔呢?它具备这样的特色吗?很明显的完全不具备呀!
造型造型不好看,给园冶的感觉就如同一个秃头的中年男子顶着一个硕大的啤酒肚,这种不能让人爬上去又不具备非常精妙的装饰的塔,真的就是非常典型的“差生文具多”。
“我还以为你能够给我玩出什么花样来呢,结果搞这么大的阵仗,就这?就这?真的,但凡你能够缩小一下自己的建筑体积,那么我肯定会觉得你顺眼很多,你越是大,就越是让我感觉丑。”
当然,不排除这种宝塔在某些人眼中看来非常的漂亮,毕竟人的审美是有差别的,不可能所有人对一个东西的审美评价是一样的。只不过,虽然其实非常喜欢以布达拉宫作为代表的雪区建筑模式,园冶却还是接受不了喇嘛塔。
用于收藏舍利的宝塔,归根结底可以被看作坟墓或者墓碑,所以,这样的宝塔往往具备地宫,能够让人以进入地下室的方式进入地宫,从而在这个地方存放或者查看物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