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党项族拓跋部首领便世代姓李,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拥有银、夏、绥、宥四州地区的陕北藩镇政权。
宋王朝建立后,夏州节度使李彝殷向宋王朝称臣,宋朝对其继续实行羁縻统治。
所谓羁縻统治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这是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任用其酋长或首领担任地方官吏,允许世袭,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除了在政治上隶属朝廷按时朝贡外,其他事务均自行管理,中央政府一般并不干涉。
这项政策,说起来并不太好听,但实际上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族交流与发展,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可以说,一直到李继迁聚集党项各部起兵反宋之前,宋朝靠着羁縻统治一直牢牢的控制着西夏,控制着河西走廊。
只可惜,党项出了个李继迁,他让宋朝西北边区政治格局和政治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宋朝的经济形势。
自李继迁聚集党项各部起兵反宋,占据了宋朝的西北地区,切断了丝绸之路(这也导致了宋朝不得不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西夏与宋朝,一直是打了和,和了打,双方在衡山地区争了一百多年,始终无法争出个胜负。
直到宋哲宗亲政了之后,启用新党章惇为相,对西夏采取强硬的开拓态势,采用“浅攻挠耕”之积极战略战术。
元符元年,平夏城之战,击败三十万来犯之夏军,夏军总指挥小梁太后差点被擒,她弃仪仗更服饰才勉强得脱。
自那以后,宋军基本控制了横山、天都山一带。
元符二年十二月,西夏进誓表求和,辽国也派使者前来斡旋,宋朝迫于当时的形势同意约和。
赵佶继位后,启用变法派蔡京为相,派王厚、童贯率军西征青唐羌,收复失地,后来宋军兵锋直指青海湖。
这引起了西夏高层的惊慌。
西夏急忙发兵,攻击大宋重镇会州(后世甘肃靖远)。
刘法率军迎敌,击败夏军。
宋夏矛盾迅速激化,开始争夺横山地区。
当时,宋朝采取“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面对宋军节节蚕食的攻势,西夏慌了,因为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西夏必亡无疑,因此,西夏又急忙请辽国出面调解。
天祚帝于是遣使来向宋朝施加压力,替西夏请求归还失地,西夏也奉表谢罪,词极恭顺。
赵佶遂同意归还崇宁以来新占之地。
宋夏又议和罢兵。
可以说,辽国,准确的说是天祚帝,救了西夏一命,否则,西夏可能已经被北宋灭了。
这也是为甚么,金人攻打辽国和天作地的时候,西夏两度出兵帮辽军和天祚帝后来还收留天祚帝的原因之一。
十二年前,环州(后世甘肃环县)定远寨大首领李讹移背叛宋朝,写密信给西夏统军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抢掠粮草,夏军偷偷入侵,围困定远寨达二十五天之久,气焰十分嚣张。
赵佶命童贯带兵出战。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不久,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后世青海乐都南),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刘法在古骨龙(青海东都北)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在那之后,宋军开始蚕食西夏。
到了七年前,也就是宣和元年,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更是被宋军全数夺取。
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宣和之败后的西夏,其实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尽管那时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衡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为甚么说,西夏丢了衡山,就有很可能被宋朝灭了?横山地区对于西夏真这么重要?
答案是肯定的。
横山位于陕西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宋朝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之后,党项人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