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三,夜。
周穆站在吕家宽阔的院子内,看人影晃动,进进出出,很是热闹。
“有了!”
一个大理寺人在主人屋子里发现了线索,兴致冲冲地跑了过来。
周穆接过来一看,是两张纸,其中一个是房契,另一个是遗书:
『……犬子为贼人所害,今吾已大仇得报,再无留念。
吾死后,有缘人至此,寻此书与房契,替吾收尸,敝宅相赠。』
“看起来,吕宏真的是自杀……”娄风在旁看完,喃喃道。
周穆摸了摸遗书上的墨,早已干了,说明写成已有数日。
吕宏,早有轻生的念头。
不过,遗书中写了前因后果,信息颇多,还需一一甄别。
吕家少爷不是病死的,是被人害的?
还有,遗书中写到他已大仇得报,什么仇?怎么报的?
看起来,买凶人或真是他。
“吩咐大理寺人,吕家所有的事,尤其是吕家少爷,吕宏近日的行踪,要查清楚。”周穆向着附近一个管事人说道。
管事人颔首,周穆作为大理寺少卿,本就有调遣他们的权力。
大理寺人有了安排,影自然也不会闲着——他们去查文家。
吕家看起来与文家灭门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现在只有一个名字。
如果买凶人真是吕宏,那么吕家少爷之死,或与文家有关。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买凶人和文家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仇,以至于他要灭其满门。
这是灭门案买凶人的杀机,或许也可能与眼前这个案子有关。
另外,他还有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指引他“前进”。
文家灭门案中,淋湿的小本上刚好有买凶人的名字,找到了方向。
而他们来了疑凶这里,疑凶却死了,还牵扯出了另一个案子。
此案子又指了回去,或与文家有关。
他本来没有想太多,但越来越多的巧合,让他的不安愈发浓烈——尤其是,吕宏死的时间……
遗书早已写好,他也再未出过门,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候死?
在他们赶来的路上……
……
翌日,大理寺。
周穆彻夜难眠,一大早便于东书房听取大理寺人有关吕宏案的报告。
“四月十五……四月十六……
四月十七,吕出辰时去城东,未时携友去风雨湖,酉时归;吕宏未动。
四月十八,吕出酉时去梦月楼,戌时归;吕宏未动。
四月十九,吕出辰时去城西,酉时归;吕宏辰时去城东,申时归。
四月廿,吕出,吕宏申时同去云觉寺,至夜未归。
四月廿一,二人卯时归来,大概巳时三刻,吕出突发恶疾,吕宏于附近求医,入夜,吕出病亡。
四月廿二,吕宏辰时去云觉寺,申时去李府,戌时归。
四月廿三,吕宏未动,在家中主持吕出的白事,直接下葬了。
四月廿四,吕宏未动,遣散下人。
四月廿五之后,吕宏未动。”
报告的人是追缉司寺正尚捷,他手上有大理寺的一条情报线——天幕。
大理寺人在城内要处和要道设了“灯楼”,来审查过往之人。
此所谓“天幕”。
吕宏父子作为一家之“主”,又是李府旧人,自然得到了他们的关注。
吕出,便是吕家少爷,吕宏之子。
至于情报中的『未动』一词,是指吕宏没有经过“灯楼”,视为没有远行。
“辛苦了,不错。”
周穆听后不吝称赞,这个“天幕”的想法很有趣,颇有后世“天网”之意。
得益于他们日常的“大数据”整理,仅仅一夜,尚捷就准备好了情报。
这效率,他属实没想到。
尚捷是个严谨且正直之人,他面对周穆的称赞,大大方方地接受:“大人若无其他事情,下官先行告退。”
只要手底下的人事情干得漂亮,比什么虚的都重要。
等尚捷等人走后,娄风才幽幽开口:“大理寺的‘天幕’不错……”
他也满是惊叹,话锋一转:“从他们刚才汇报的吕家二人时间线来看,与我们这边的调查有重合,也相互印证了。”
文家人毕竟是外地人,要查他们来圣都做了什么,也不难。
周穆看向娄风,等待他的下文——听起来,两家人应是有交集了。
娄风没有卖关子,缓缓说道:“四月十八,文家二公子来了圣都。
当天夜里,他也去了梦月楼,甚至与吕出有过正面的冲突……”
周穆眼中闪过了一丝精光,两人果然有交集——这或是破案之关键。
“据梦月楼人讲,二人在一楼撞了一下,进而发生口角,最后,文家二公子用随身的折扇打了吕出的脸……
吕出想找回场子,却被文家二公子的下人赶了出去,没再进来。”
“然后,吕出就死了?——那折扇上面难道有毒?”周穆猜测道。
娄风摇了摇脑袋:“不清楚……我们在文家并未找到类似的折扇,但梦月楼人很肯定,此折扇对他很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