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夫子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于院长和梁太师对视一眼,对着底下摇了摇头:
“这一局,景桑楼的句子最佳。”
底下又是一阵嚎声,但是心服口服。
接下来是第三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好好,好句。”
“不过,这一句可不好对。”
底下不时有人抬头望望,不时有低头写,等收上来,三位老师很快看过,这一次,只挑上来三首他们能入眼的。
众人的目光都盯着掌柜,掌柜的上前撕开红布。
荀夫子第一个跟了上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等念完,荀夫子激动得面色通红。
“千古名句,千古名句啊……”
有笔童飞快誊抄送了下去,众人争先传阅。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如果相差太远,大家一眼便能够看出来。
这一首,他们半点都比不过。
高台上,梁太傅看到这一句,眼中饱含热泪。
口中把这首诗喃喃了好几遍。
心中激动不已。
他对诗词没有荀夫子研究深,但也很是喜爱,尤其喜爱一些诗词里面的警句。
这一句……,实在写得太好太好了,扪心自问,他写不出来。
看这句诗,他仿佛看到了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如白驹过隙,一晃眼便消逝了。
他年过六十,对时光的流逝感慨万千,这一句,完全抒发了他心中所想。
“好好,好啊……”
接下来,是第四首……
一首一首诗,揭开上阙,再下阕,从一开始大家都一一参与,到后面,直接收了笔观望,上交的下阕越来越少,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胡吃海喝一月的通票,而期待着,对应工整的下阙是什么模样。
景桑楼的下阕,依旧句句惊艳。
每出一句,底下哇声一片。
四周传出毫无保留的赞美和欣赏。
高台上的三位老师更是激动又欣慰,他们最知道一首可以流传百世的诗有多难得,但是今日,他们见证了一首又一首的出现。
“高手在民间呐。”
“市井中亦有良师。”
“有今日这一遭,死而无憾,死而无憾……”
十首诗全部已经揭晓,众人还有些恋恋不舍。
自然没有一个能越过景桑楼下阕的,大家没有人得到通票,但是看了那么多好诗,也没有人觉得亏了。
掌柜的出来,说了好些场面话,又给大家发了一匣子的优惠券,场面又热闹起来。
高台上,有小厮开始收拾台子,掌柜的把林晚原先准备好的三个匣子递给三位老师。
里头是将敬酒的完整版,还额外附送了一首唐寅的《桃花庵歌》,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原本后面两首是没有的,只是林晚看三位老师见着这些诗激动落泪,心中感慨,才又现写了这两首。
反正已经用了,便再多用两首。
至于为什么是这两首,因为林晚会的也不多。
记得这两首是因为这两首被人谱成了歌,正好她会唱。
三位老师打开匣子,只看了一眼便心神激荡。
三人相视一眼,皆被惊艳到无以复加。
荀夫子哈哈大笑,抱着匣子,像抱着什么珍宝一般,直接冲进人群回了家,准备回家好好研究一二。
于院长和梁太傅也激动得脸色涨红,往家里赶。
等三位老师离开,台子很快被拆除,但刚刚围观的学子们,却是久久不肯离开。
大家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着刚刚那些诗的上下阙,一字一句的琢磨。
还有一些直接拉住了掌柜的,想要见见出题人,这样的大才子,大家都想瞻仰一二。
众人七嘴八舌跟掌柜的交涉,一个个情绪激动。
掌柜的自然是顺着圆滑话,推脱开。
有人看见卫辰,也不顾身份有别,当即把卫辰拉了过来:“卫大公子,你可是景桑楼东家的好友,可一定要为我们引荐一二。这般有才的人,我们很想要拜见……”
卫辰正琢磨着事,一下被人拉过来,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很不好意思的解释:
“其实我跟景桑楼的掌柜也不是很熟……”
这话大家显然是不相信:“卫大公子,这就是你不对了,大家都要排队,明明你都有预留雅间,关系定然不错,还跟我们说不熟,若不方便便直说,何苦找这样的借口。”
“就是就是,小卫大人,你就行行好,不过是引荐一二,你放心,我们绝对规矩,哪怕看在荀夫子于院长梁太傅的面上我们也不敢造次。”
“是啊,卫公子你就答应了吧,不说保证一定能见,起码也得替我们说说话不是,能不能见好歹你去说了一声……”
卫辰脑子里嗡嗡响,“等有机会我帮你们提一提,但对方见不见我可做不了主。”
众人这才脸色缓和下来:“行行行,如此便最好了。”
见大家松口,卫辰赶忙一溜烟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