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在菩萨面前恭敬地告辞,然后轻轻按落云头,将那件神圣的袈裟挂在了香楠树上。
他掣出金箍棒,目光坚定地打入了那个令人恐惧的黑风洞。
那个黑风洞里,原本的小妖们早已闻风而逃,哪里还敢在原地打滚?
原来,他们在行者出现的时候,就被菩萨降下的法力吓得魂飞魄散,急急地四散奔逃。
行者一脸冷酷,手中金箍棒一挥,就将黑风洞的几层门上都堆积了干柴。
然后,他前后左右,一齐点燃了这些干柴,瞬间,整个黑风洞被烧得通红,仿佛变成了一个炽热的“红风洞”。
然而,行者并没有停下来休息,他迅速地拿起了那件已经燃烧得只剩下金光的袈裟,然后驾着祥云,转回了直北的方向。
他的身影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那么坚定而神秘,仿佛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英雄。
-----------------
三藏望行者急忙不来,心甚疑惑;不知是请菩萨不至,不知是行者托故而逃。
正在那胡猜乱想之中,只见半空中彩雾灿灿,行者忽坠阶前,叫道:“师父,袈裟来了。”
三藏大喜。众僧亦无不欢悦道:“好了!好了!我等性命,今日方才得全了。”
三藏接了袈裟道:“悟空,你早间去时,原约到饭罢晌午,如何此时日西方回?”
行者将那请菩萨施变化降妖的事情,备陈了一遍。
三藏闻言,遂设香案,朝南礼拜罢。道:“徒弟啊,既然有了佛衣,可快收拾包裹去也。”
行者道:“莫忙,莫忙。今日将晚,不是走路的时候,且待明日早行。”
众僧们一齐跪下道:“孙老爷说得是:一则天晚,二来我等有些愿心儿,今幸平安,有了宝贝,待我还了愿,请老爷散了福,明早再送西行。”
行者道:“正是,正是。”
那些和尚,都倾囊倒底,把那火里抢出的余资,各出所有,整顿了些斋供,烧了些平安无事的纸,念了几卷消灾解厄的经。
当晚事毕。
-----------------
清晨,阳光洒满了大地。
唐僧师徒早早地起床,精心打扮马匹,整理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众僧们远远地目送他们离去,期待着他们能够取得真经,回到寺庙。
孙悟空一马当先,引领着师父和师弟们前行。
此时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绿草如茵,玉骢马的蹄迹在柔软的草地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柳树随风摇曳,金线般的柳絮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薜荔藤蔓缠绕着小路,显得格外生动。
沙堤上的鸳鸯在温暖的阳光下悠哉地打着盹儿,山涧里蝴蝶翩翩起舞,宛如精灵。
这样美好的春光渐渐消逝,秋去冬残,春去夏来。
唐僧师徒们在茫茫的大路上行走了五七日,终于在一天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一座村庄。
唐僧感叹道:“悟空,你看那边有座山庄,我们去那里借宿一晚吧,明天再继续前行。”
孙悟空同意了师父的建议,决定先去看看这村庄是否安全。
孙悟空定睛一看,只见那村庄周围竹篱笆密密麻麻,茅屋错落有致。
参天的树木簇拥着村庄的大门,曲水溪流穿过桥梁,映照着房屋。
道旁的杨柳绿意盎然,园内的花儿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夕阳缓缓落下,山林间传来鸟儿的欢叫声;晚烟袅袅升起,牛羊在小路上悠闲地漫步。
还看到村民们饱餐过后,鸡豚躺在屋角安睡;而醉醺醺的邻家老叟则在唱歌消遣。
孙悟空看完这一切,心中暗自欣喜:“师父,咱们就在这里借宿吧。这一定是个美丽富饶的好村庄!”
-----------------
长老催促着白马,早早地来到了繁华的街衢之口。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头戴绵布头巾,身穿蓝色棉袄,背着一个伞背包,裤子紧紧地扎在腰间,脚踏着一双三耳草鞋,昂首挺胸,正快速地走在街头。
行者见状,顺手一把抓住了这个少年,问道:“你去哪儿?我有个问题想问你:这是什么地方?”
那个少年挣扎着想要逃脱,嘴里嚷道:“我家里没人,我只是想知道路。”
行者笑着安慰他:“别生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告诉我这里是什么地方吧?也许我能帮你解决你的困扰。”
那个少年挣脱不开行者的手,气得直跳脚:“真是倒霉!受够了家里人的气,又遇到了这个光头,被他的气息压得喘不过气来!”
行者说:“你有本事的话,就挣开我的手,那你就可以走了。”
那个少年左扭右扭,但怎么也挣不脱,就像被一把铁钤牢牢地锁住了一样。
他气得丢掉了背上的包袱和手中的伞,两只手像雨点般向行者抓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