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电视就没了信号,外面已经有灿烂烟花绽放。
大哥放下牌笑道:“走,咱们兄弟们今年一起放烟花。大家一起出去看烟花。”
郭向北扶着爷爷和父亲下炕,李卫红扶着聋老头,房子里一群人都朝着院子外面走去。
今年老郭家买了不少烟花鞭炮,很快抱出来一堆放在院子中。
这个年代没有什么禁放烟花之类的说法,老百姓开开心心比什么都重要!
窜天猴,礼花炮,流明星,一道道璀璨的烟花升入高空,绽放绚丽光彩,将墨色夜空,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院子。
郭向北站在院子里,看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这些年,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好了不早了,卫倩友芳也累了,你们过去吧。”
奶奶朝着郭向北和李卫红等人说道。
郭向北看了一下手表十一点半,他原本想要等到十二点以后再过去,可看到李卫倩、凌友芳疲惫的眼神,便没有再坚持。
李卫红挽着两个姐妹,郭向北扶着聋老头,身后跟着“马牛羊”小组,踩着鞭炮碎屑,披着五彩斑斓的光彩,朝着家里走去。
回到家还不到十二点,聋老头问郭向北家里准备烟花爆竹没有,郭向北自然是准备了,而且还不少。
“去放点,大过年的热闹热闹。”
或许是回到自己家心情不同,李卫倩和凌友芳变得精神焕发,督促郭向北去搬来烟花爆竹,摆在中院准备等十二点新年伊始开始放。
郭向北叫来院子中其他人,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 “砰” 的一声巨响,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炸开,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
“新年快乐!”
郭向北带着全家人欢呼,希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喜乐开怀。
大年初一贴对联。
一大早锻炼完毕,郭向北就和李卫红亲自把家里所有的门上都贴了对联。
昨晚李卫倩和凌友芳比较累,放完烟花就睡了。郭向北和李卫红一直守到一点钟才去睡觉。
“董大爷,新年好,我们给您拜年了。”
“郭先生,新年好!”
早上刚吃过饭,孟百步就带着一家六口过来拜年。
孟百步现在的工作就是烧锅炉,每个月一百多块钱,加上杂七杂八的补助,足够养家糊口。他的妻子在家照顾四个女儿上学,生活的非常不错。
“好好好,新年好。来来来,过来拿压岁钱。”
聋老头笑呵呵已经开始掏压岁钱,孟百步成亲后或许是第一次拿压岁钱,神色扭捏,表情尴尬,却不得不接过。
纳塔、 马西巴雅尔、吉日格勒、 宝音德勒格日四朵金花,经过几个月适应,已经完全融入了四九城。
都在后海小学上学,年龄最大的纳塔现在才上二年级,其他三个妹妹都是一年级.....
就这,要不是因为郭向北五姐两口子自愿调班,愿意接收这种超龄一年级小学生,还真不好弄。
这年代,十三四岁上一二年级,放在远一点的地方或者农村没问题,但这是四九城,总要面子上过得去。
纳塔这几个小丫头对这个大宅子很好奇,最后还是被董三丫拽着走了。
华夏很多地方大年初一都待在家里,从初二开始叔伯兄弟开始拜年,初三女儿女婿回门。从初四开始,热热闹闹的拜年活动就开始了。
郭向北记得在赵家村过年时,无论过的有多穷,每年都是村干部带头,提着地瓜烧酒壶,一路从村头开始挨着拜年磕头。身后跟着一大片小字辈,呼啦啦就等着几个红枣或者洋糖。
当然一般都是同宗,先给辈分最大的长辈磕头拜年,依次到同辈就光敬酒,不用磕头。
至于压岁钱,几乎不用想,除了亲爹娘老子图个喜庆发个一毛五分外,几乎收不到。
反正郭向北在赵家村过了十个新年,从来没收过一分钱的压岁钱。
“向北,你今天不去南老家拜年吗?”
李卫红正洗着碗筷,估计是突然想起了这事于是提醒他。
郭向北抱着一对儿女在院子里玩,听到李卫红提醒对一对儿女笑道:“玥玥豆豆,今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挣压岁钱好不好?”
两个宝贝伸手在他脸上乱抓,嘴里咿咿呀呀发出意味不明的声音。
正当李卫红收拾好东西,一家人准备出发时,电话铃“叮铃铃”响个不停。
郭向北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接起电话一听,是梅长宁打来的电话。
“向北同志,遇到点麻烦,你能不能来一趟华远公司接待处。”
“现在吗?”
“对,实在抱歉,但是客户指明要见你才下单,我没办法才给你打这个电话。”
“行,我大约半小时到。”
郭向北有些好奇这个客户是谁,梅长宁第一次给他打电话求助,他没法拒绝。
挂了电话,无奈的对李卫红耸了耸肩,“南老那边你带着两个孩子去一趟,我后边有空再去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