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框架大多由实心部件组成,只是偶尔有一些铰链和关节部位,所以生产过程较为顺利。年轻的杰森显然没有在这方面搞什么幺蛾子,不过因为采用了更高品质的合金材料,框架的制作耗去了半天时间。
接下来是能量反应堆,这个部件负责将能量电池或处理过的燃料转化为能源。一般来说,能量反应堆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开发者只会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微调,以提高几个百分点的效率或最大容量。它们可以根据机甲的重量级别轻松调整规模,而CA-1上配备的就是一款设计相当出色的中型反应堆。
国家航空动力公司作为老牌飞行汽车和穿梭机制造商,自行研发了一系列的能量反应堆。杰森从该公司研发部门借用了其中一款高级型号,并将其纳入了他的设计方案中。反应堆的制造需要对许多微小部件进行极高的精度打印,尽管张志豪之前已经用3D打印机从零开始打印过发动机,但这却是他第一次耐心地逐个打印每个毫米级别的组件,然后手工一一装配起来。这项繁琐的工作耗费了一整天,当完工时,虽然不确定其性能如何,至少能确认它运行起来了,这让张志豪对自己的手艺还算满意。
在完成反应堆后,他对引擎的制作就顺畅了一些。与反应堆不同,引擎将能量转化为动力,使机甲能够像马拉松选手一样活动四肢。同样,杰森也借鉴了自家爸爸公司的产品,因此这款引擎并未包含太多创新点,从而减少了制作难度。当张志豪完成了引擎组装后,他对NA公司的工艺水平深感钦佩。
随后是利用动力驱动机甲四肢运动的肌肉系统。对于农业用途等低成本机甲来说,常常采用液压、电动马达或其他廉价替代品。而战斗型机甲则要求更为精密复杂的系统,以便在神经连接下更好地模拟生物体的响应速度。幸运的是,人造肌肉技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并没有太大突破,因此它的生产相对轻松。
紧接着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提供指令和运算能力给机甲的计算机芯片以及线路,这些相当于机甲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芯片对3D打印机的要求最高,但由于已是上一代技术,所以并不难生产。芯片微缩化和其他精细加工过程都交由自动化程序来处理,张志豪只需要在生产微型芯片前检查一下3D打印机是否清洁无故障即可。
讽刺的是,线路却需要更多的细心处理。杰森似乎知道他的机甲会需要用到大量线路,于是选择了不同比例的金属和绝缘材料混合搭配,使得一根线缆在某些位置可能更粗或更细,视其所在位置而定。当所有线路交织在一起时,场面一片混乱,到了最后,张志豪感觉自己都要疯掉了。
经过长时间休息和一夜好眠之后,张志豪继续着手制造凯撒·奥古斯都机甲的专用部件。这些部件各不相同,因为杰森列出了市面上所有最好商业可用组件的购物清单。
电子对抗模块、雷达、助推器、陀螺仪、驾驶舱、传感器以及其他各种组件均来自不同的生产商。这意味着张志豪在处理一组部件时需要注意一些特定问题,在另一组部件上又需关注完全不同的领域。他一边仔细阅读每份文档,一边逐一检查每个部件,因此尚未遇到彻底失败的情况。
然而,许多部件刚从3D打印机上出来时只能算勉强合格。除了明显有缺陷的部分外,张志豪缺乏足够的原材料来制造替换件。对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埋怨杰森盲目挑选那些看上去最酷炫的零件,还指望自己用超级昂贵的工业级工作坊完美复刻出来。
当大部分内部部件完成后,张志豪转向了机甲中最昂贵的部分——专有的装甲。三十年前,一家制造商还需要从国家航空动力公司那里购买专用设备,将多种金属混合压缩成高强度的装甲板。
随着时间推移,制造技术已有所进步。随着CA-1许可选项的发布,其装甲配方已变得半公开,只要不是过于低端的3D打印机,现代的3D打印机都能够按照配方复制这种装甲。
凯撒·奥古斯都作为一款中型机甲,需要大量的装甲板,而其配备的大剑和盾牌也加重了整体重量,几乎让它接近重型机甲级别。装甲板的生产本身就充满了挑战,由于张志豪的经验不足,一些装甲板从3D打印机里出来时带有高于正常水平的压力或其他问题。如果不是虚拟3D打印机足够优秀,他可能已经被一堆半失败的产品困住。
“真是见鬼。”当张志豪终于完成了CA-1所有部件的制作时,他不禁长叹一口气,“比我想象中累多了。一星机甲到五星机甲之间的跨度真不是开玩笑的,几百年的科技发展反而让制造过程变得更复杂。我真的很怀念那些简单的梦幻机甲。”
仅此一步的挑战就让他对机甲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精英打造的近乎现代级别的机甲,让张志豪明白了这一目标群体在战争机器上寻求的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