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朱元璋亲自设计冤案将其铲除。而常遇春从未触及这些事情,所以综合来看,如果常遇春当初不死,也应该不会在以后遭到朱元璋的毒手。
我们都知道常遇春的结局,那么再设想一下,如果常遇春不死,后续的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欢迎在评论区发挥你的想象力,展开你的想法。
【徐达为何能位列明初众多猛将之首,他的死是否存在阴谋?真的是被朱元璋所害吗?#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朱元璋手下的24将之首,大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名将。他一生跟随洪武皇帝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绩,却流传着被害死的传闻。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明朝第一悍将徐达,为何能在众多猛将中名列首位?他是否真的死于朱元璋的阴谋之下?
徐达1332年出生于安徽亳州,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他22岁那年,朱元璋已经在起义军中颇有名气。
一次回乡途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徐达也因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并在许多重大战役中担任主将,帮助朱元璋一统华夏河山。
那么,徐达为何会获得明朝开国第一将领的称号呢?对此,曾有朱元璋和徐达是发小的说法,认为他凭借这层关系才获得了这样的称号。
然而,正史中并无这样的记载,仅明确两人是同乡关系。不过,徐达确实能打。1353年参加起义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帮助朱元璋控制了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作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战将,徐达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朱元璋与当时割据势力中最强的陈友谅交战多次。徐达作为主将,在6年的时间里数次打败陈友谅,并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彻底将其歼灭。
徐达的地位因此位居众将之上。此时,张士诚已自称吴王。朱元璋解决陈友谅后,便于1366年再次以徐达为主将,向张士诚发起总攻,最终获胜。朱元璋击败两大割据势力后,已经具备了北伐的条件。
于是,在1367年正式北伐,仍以徐达为主将,带领25万大军进攻元朝,并凭借出色的用兵能力,将元军打得节节败退,为朱元璋巩固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战绩上看,徐达的表现确实出色。
朱元璋还在1369年下令修建功臣庙,将徐达立为众将之首。然而,在当时,其他战将的表现也很出色。为何偏偏是徐达位列第一呢?其实,带兵大将除了能打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智谋。
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就能看出徐达的才智谋略水平相当高。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中这样说道:“徐达料敌如神,水平不亚于汉唐名将。”所谓“料敌如神”,也就是能够准确预判敌军的下一步行动。
由此可见,徐达在打仗过程中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他还曾强烈建议朱元璋施行屯田制,即要求守城兵卒开垦种田。朱元璋对此评价说:“国家200万兵,却不费一粒钱粮。”而屯田制也确实被沿用了200多年。
徐达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完全说明了徐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出色战将。
除此之外,还有一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朱元璋的态度。
明朝建立初期,徐达奉命从北京城向通州出兵,两地相距仅几十里路。元朝的元顺帝当时就在通州附近,如果徐达迅速出击,瞬间就能将其消灭。
然而,徐达却在这短短的路程上走了7天,从而失去了消灭元顺帝的最佳战机。徐达的目的是什么?在《明太祖实录》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朱元璋当时还不想灭掉元顺帝,这就体现出徐达已经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意图。朱元璋让他带兵去通州,并未让他攻打元顺帝。
只要没有朱元璋的命令,他绝对不会擅作主张。也就是说,徐达做事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份态度。
所以,徐达能够位列开国功臣之首,不仅在于他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超乎其他将领的情商。
1376年,朱元璋为了拉拢人心,让四儿子朱棣娶了徐达的大女儿徐妙云。而这桩婚姻却改变了大明朝的走向。
因为朱棣与徐达成婚之后,徐达为了提升朱棣在军中的威望,曾把北平的兵权交付给他。这为朱棣在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提供了基础。
虽然徐达在朱允炆继位时已经离世,但他在此事上发挥了间接作用。
那么,朱元璋在大封开国功臣之前有没有想过把徐达除掉呢?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称徐达的后背曾长了一个毒疮,绝对不能吃鹅肉。
朱元璋知道后,便赐给他一只烧鹅。徐达明白朱元璋是要对自己下手,但又不能抗命,最后只能吃掉,第二天便病重而亡。
然而,这种说法缺乏根据。因为朱元璋在铲除那些功臣时,都是事出有因,不是贪腐结党,就是骄横放纵。但徐达在这方面却很低调。他每年都会长途跋涉回到京师,把兵权交给朱元璋,然后再等待皇帝的差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