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见状,知道再争辩也无济于事,于是便不再多说什么。他恭敬地打了个千,说道:“是,儿臣谨遵皇阿玛旨意,告退。”说罢,他缓缓地退出了乾清宫。
第二天,也就是初二日,这一天对于胤禛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不仅是他正式开笔的日子,也是新一年里的第一次大朝会。
大朝会上,胤禛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显得威严而庄重。他先是环视了一下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然后用洪亮的声音宣布道:“从今年开始,朕决定正式改年号为‘雍正’,今年即为雍正元年。”
这个决定并没有引起底下文武百官的异议。毕竟,新皇帝登基后更改年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胤禛在登基时并未提及此事,大家都以为他是为了表示对康熙的尊重,所以才没有更改年号。如今他提出来了,众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在说完改年号的事情以后,胤禛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朕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一种名为‘报纸’的东西。”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已经深思熟虑过这个决定。
“这‘报纸’将成为朕与子民沟通的重要渠道。”胤禛继续解释道,“在上面,朕会发表各项政令,让百姓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同时,也会刊登一些奇闻趣事、生活中的小妙招,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供大家消遣娱乐。”
胤禛的话一说完,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变得异常热闹。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十分惊讶。
户部尚书首先站出来发言:“皇上,此事非同小可啊!发放‘报纸’需要耗费大量的银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仔细商议,怎能如此草率地就定下呢?”
吏部尚书也赶紧附和道:“是啊,皇上。不仅如此,许多百姓并不识字,就算我们将政令写在‘报纸’上发行,恐怕真正购买和阅读的人也不会太多。倒不如像以往那样,由各级官员层层传达下去,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胤禛心里很清楚,朝中的许多大臣都不希望这个“报纸”的出现会影响到他们的权力。毕竟,如果有了报纸这样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方式,他们想要阳奉阴违就没那么容易了。许多事情被公开透明的发表在报纸上,为人所知,那么那些个蛀虫想要从中隐瞒得到好处也不太容易了。
胤禛知道,这才是他们为什么会极力阻止的原因,也知道要说服这群人会很不容易,所以,他也没准备说服他们,而是准备直接下命令了。
于是,众人便看到胤禛端坐在龙椅之上,他那张面庞如同被寒霜覆盖一般,毫无表情,甚至连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都难以察觉。他的嘴唇轻启,缓缓说道:“此事朕心意已决,你们无需再劝谏朕了。”
这一句话,仿佛一道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响。除了胤禔等几位与胤禛早已商议过此事的兄弟之外,其他大臣们听闻此言,皆是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们面面相觑,短暂的沉默之后,终于有人回过神来,连忙跪地叩头,口中高呼:“皇上,此事关乎重大,还望皇上三思啊!”
随着这一人的带头,其余大臣们也纷纷效仿,“扑通扑通”的跪地之声此起彼伏。一时间,朝堂之上跪倒了一大片人,众人皆面露惊惧之色,苦苦哀求着胤禛改变主意。
然而,面对这满朝文武的跪地哀求,胤禛却恍若未闻。他的眉头依旧紧紧皱起,似乎对这些大臣们的反应早有预料。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你们不必再费口舌了,朕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你们莫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们为何不同意此事。以往每逢灾荒或其他变故,皇阿玛拨付下去的赈灾粮和赈灾银,究竟有多少真正落入了老百姓的口袋里,你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不过。除了这个,之前皇阿玛下达的那些有利于民的政策,那些免赋税减赋税的消息,到底有没有被传达到老百姓的心里,相信你们自己也都心里有数。还要朕在说下去嘛?”
说到此处,胤禛稍稍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地的众臣,继续说道:“朕今日也不瞒你们,朕之所以要创办这个‘报纸’,目的就是为了让日后所有的政令都能够传达到全国的百姓耳中。诚然,许多百姓目不识丁,但一个村子、一个镇子,总归会有那么几个识字之人。只要这些人将‘报纸’上的内容念给其他百姓听,那么朕的旨意便能广为人知。”
胤禛的这番话,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众臣的心脏。跪在地上的众人闻言,一个个都如丧考妣,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他们自然都心知肚明,胤禛所言不假,以往那些赈灾物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真正到了老百姓手中的,可谓是微乎其微。那些被太上皇减免了的,但是却还是收上来了的税银到底去了哪里,他们也都不敢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