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听了霍都的一番言语,觉得此计颇为有理。
心中暗想:霍都这人,虽说阴险狡诈,但若是用对了地方,其智谋倒也不可小觑,称得上是个颇具谋略的军师。
只是霍都阴险狡诈,所提之策,虽能派上用场,却也带着几分“毒性”,不过,倒也不失为一针见血的好方法。
杨志思索至此,缓缓点了点头,当即便着手准备,迅速写好一封书信。
杨志唤来手下,高声喝道:
“来人!”
手下赶忙上前,躬身问道:
“王爷有何吩咐?”
杨志神色严肃,将书信递出,说道:
“你等速速前往布哈拉,将此信交予阿里不哥,告知他即刻发兵,与我等在漠北会合,一同前往中都城。”
杨志所派之人一路快马加鞭,不多时便来到了布哈拉,将书信呈给了阿里不哥。
阿里布哥接过书信,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一时间竟有些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暂且将信使安顿在布哈拉驿站休息,决定与军师商议之后,再做答复。
阿里不哥招来军师阿兰达尔与诺颜,浑都海,百损道人等人齐聚于议事厅。众人分坐两旁。
阿里不哥望向一旁的阿兰达尔与诺颜,缓缓说道:
“如今,漠北的杨志来信,言说中都城已被明教控制,要我等派兵前往中都城,与他合兵一处,还让我等充当先锋,攻打中都城。众位意下如何?”
阿兰达尔听后,微微皱眉,略作思索后说道:
“大汗,杨志此举,分明是想让我等在前面冲锋陷阵,他们则在后面坐收渔利。如此一来,双方交战,我军伤亡恐怕会相对较大。故而,臣以为此事不可贸然答应。”
阿里不哥听了阿兰达尔这一番话,陷入了沉思,觉得他所言确实在理。
这时,一旁的百损道人开口说道:
“大汗,臣以为,虽说我军充当先锋看似有些风险,可能会有伤亡,但对我等而言,亦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想当初,臣随大汗参加华山论剑,所见所闻,深知中原大地广袤富饶,物产丰饶。咱们不能一直被困在这布哈拉的沙漠贫瘠之地,迟早还是要回到那广阔天地。
目前来看,与杨志结盟,或许就是个契机。所以,臣以为这是个机会。”
阿里不哥听了百损道人这一番话,心中一动,尤其是听到不能一直待在这布哈拉沙漠之地,更是引起了他内心的共鸣。
如今大宋发展强盛,自己一直苦寻机会和借口,想重回大漠或中原,却始终未能如愿。
如今机会摆在眼前,虽说明知自己可能是被利用的一方,但也不得不去。
倘若不去,一来与杨志所谓的表兄弟结盟关系恐怕就此断裂;二来日后再想有理由发兵前往大宋之地,就更难了。
况且,此时中都城危机重重,倘若能够协助杨志一臂之力,顺利拿下中都城,对自己日后的计划也将大有裨益。
阿里不哥思来想去,一拍脑门,又猛地一拍大腿,当下决议道:
“二位所言极是,百损大人说得没错,咱们不能一直困守在这布哈拉的贫瘠沙漠之地,此地不过是我等暂时的栖身之所,我等心中自有远大宏图。
如今机会已然来临,自当抓住这难得的良机。阿兰达尔、浑都海,我命你二人速速准备粮草兵马,点齐十万大军,三日后,随本汗亲自率领,前往雁门关与杨志王爷会师。”
主意已定,阿里不哥当即修书一封,交予信使,让他回去转告杨志,自己同意此次建议,即刻准备十万兵马,向大宋雁门关进发,届时在雁门关与他会师。
信使领命,带着回信,匆忙朝着漠北赶去。
三日后,信使已抵达漠北。
此时的杨志,正与国师霍都、达尔巴、阿鲁温等人集结了二十五万大军,准备开拔前往大宋中都城。
信使将回信呈到杨志手中,杨志展开书信一看,不由得喜笑颜开,对霍都说道:
“军师,看来此次阿里不哥与本王合作,诚意满满啊。他已然同意调兵十万,前往雁门关与我等会师。
如此一来,我等既能借助阿里不哥的力量,让他们与中都城的明教势力拼杀,我等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也可借此削弱阿里布哥的势力,当真是一举两得。”
杨志满脸笑意,对着军师霍都称赞道:
“军师此计甚妙!”
霍都听后,一脸得意之色,他对自己能将阿里不哥的心思猜得如此透彻,颇为自得,忙谦逊地说道:
“王爷过奖了。既然如此,我等即刻发兵便是。”
于是,杨志便率领着二十五万蒙古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大宋边境的雁门关进发。
五日后,阿里不哥亲自率领着阿兰达尔、浑都海、百损道人等,十万大军已然抵达雁门关。
而此时,杨志所率的二十五万蒙古大军,以及军师霍都、达尔巴、大将阿鲁温等人,也随后赶到了雁门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