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日记》:垂钓两月有余,竟无鳞获。
非技拙也,实乃恻隐之心所至,见游鳞吞饵,辄生悯意,弗忍收纶。
每投竿于清漪,必默祝曰:“愿鱼乐其乐,吾观其观足矣。”
. . . . . .
在十七钓鱼的两个月中,各朝根据天幕中不经意透露出的知识,科技有了较大发展。
比如纸张,上到三皇五帝,下到商周秦汉,大家都有了。
文字,夏商周直接选择引用后世文字,因为他简单。
而且因为天幕的原因,只要出现过的文字,用心记一下,就知道是什么字。
倒是有贵族不愿意。
因为知识是维持自己地位的统治根基,大家都识字,就相当于大家都不识字。
他们嚷嚷着用自己的文字,绝对不用后世文字。
但这种观点没占据主流,因为大家都不是傻子。
只要天幕一直出现,民间自然而然就会识字,懂知识。
到时候,上层用自己的文字,下层用后世的文字,那还是同一个族群吗?
而且后世的文字还有配套的拼音,学习起来很简单。
天幕虽然乐子视频居多,但也有科技、历史视频。
自己的文字,学习起来复杂。
到时候,民众可比贵族懂得多。
而且他们人数占多数。
强硬的不学习后世的简单文字,到时候百姓就会思考:“我会的知识比你多,凭什么你当贵族?”
大禹治水,尚且知道堵不如疏。
与其等民众思考,倒不如引导民众,还显得大方、亲民一些。
总要有人管理国家的,给他们一条上升通道,让他们不造反就行了。
虽然失去了一小部分权利,但总比被百姓掀翻统治好吧?
. . . . . .
没有火器的时代,东汉末年、唐、宋发展的比较快一些。
因为冶铁技术相对于先进一些。
有火器的年代,明发展的比清快。
因为清朝正忙着镇压造反,汉人没几个愿意帮清朝制造火器,逃的逃,造反的造反,剩下无数不多的人,技术是真的很一般。
清八旗、蒙八旗、汉八旗里没人善于工匠吗?
有!
但还是那句话:我家的苦在祖上入关的时候就吃完了,现在轮到我享福了,你居然让我去做工匠,信不信八旗也可以反清复明?
有一个名叫戴梓的人,虽然没有营销号吹的那么强,但确实挺强。
康熙初年,在吴三桂和正蓝旗拥立永历帝反清复明的消息传出来后,十三岁的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云南。
康熙中年,不管是当翰林院侍讲的他,还是已经研制出了子母炮的他,都跑了。
在重重监视之下,毫无声息的跑了。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跑的,又跑出来哪儿了。
怒火中烧之下,康熙把气撒在了天地会和白莲教身上。
而被流放盛京的戴梓,没有跑。
因为遍地都是战友,流放的犯人也好、驻守龙兴之地的女真族人也罢,都想着打进关内。
反清也好,复明也罢,对我们都不重要。
我们只想去关内!
康熙要派人捉拿戴梓回去,肯定不会派大军,无非派出小股部队带上圣旨,护送他回去。
路途这么长、东北寒冷,偶尔冒出几个敢截杀朝廷天使的土匪,不稀奇吧?
如果康熙派大军来,那就莫要怪我们打出旗号:勿使清帝东归。
我们只想入关,我们可以打进去,也可以和清帝谈判,把我们请进去。
请我们进去,我们仍然拥护大清。
但你敢派人将我们的武器专家带走,绝了我们入关的希望。
呵呵,那我们也可以反清复明嘛。
至于什么和戴梓一起入关之内的话语,骗骗小孩还成。
手里没有武器,不能威慑清帝。
头天入关,第二天就要被埋在乱葬岗。
中原的消息虽然还没传来,但猜也能猜到,肯定是遍地烽火。
这时候,如果传来东北造反的消息,爱新觉罗家族怕是真的要完了吧。
孰重孰轻,康熙分得清。
. . . . . .
秦朝。
项家不出意外的,准备造反。
但却发现,除了自家族人,几乎没有百姓愿意跟随。
甚至连楚国曾经的贵族,失去了地位的贵族,都想着和嬴政合作。
出海去做生意,因为嬴政允诺将来可以允许六国贵族在海外重建封国。
虽然没有说将来是多久,也没说有什么要求,但总归给了贵族台阶下,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自欺欺人的借口。
先做海商,挣点钱,将来好建立封国。
这群人还反过来规劝楚地民众。
“不要跟着项家造反,他们是为了一己私利。”
“你们想想,等陛下从海外寻来高产作物、等墨家巨子造出器械,大家的好日子就来了。”
“跟着项家造反,他未来行分封制,不又上了六国乱战的老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