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本科生课程介绍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它聚焦于学前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将心理学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课程开篇系统阐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使学生明晰该学科旨在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课程的基石部分。学生将深入学习诸多经典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细了解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历程,知晓每个阶段儿童如何通过同化与顺应来适应环境,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这有助于教育者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如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思维特征,从而设计出与之适配的教学活动,避免超越其认知能力进行教学。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最近发展区”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为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能在成人指导或同伴协作下完成的任务,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则从人格发展角度,阐述儿童在学前阶段面临的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怀疑、主动对内疚等冲突,引导教育者关注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为儿童营造充满关爱、支持且鼓励自主探索的教育环境。
课程深入探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在感知觉发展方面,学生学习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例如,幼儿期是儿童观察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可通过组织观察活动,如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培养儿童的观察敏锐度。在注意力培养上,了解到学前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可采用色彩鲜艳的教具、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吸引儿童注意力。关于记忆力,掌握儿童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发展趋势,教师可通过游戏、儿歌等方式帮助儿童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知识,提高记忆效果。思维能力培养是重点,鉴于学前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运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引导儿童思考,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也是重要内容。学生研究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发展,如婴儿期的基本情绪反应,到幼儿期复杂情感如自尊、羞愧的出现。了解到儿童情绪易受感染且不稳定,教师可通过情绪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探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从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到对自己心理特征的了解,教师应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同伴关系发展研究让学生明白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技能、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组织合作游戏,促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故事引导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同情心、分享意愿等亲社会行为。
学习心理是课程的关键板块。学生探索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与类型,如发现儿童通过直接经验、游戏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动机激发上,了解到内部动机对儿童学习的持久推动作用,教师可创设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学习情境,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迁移方面,明白学习情境相似性、知识结构等对迁移的影响,教师可设计具有关联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儿童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同时,研究不同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指导教学,如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巩固儿童良好学习行为,借助建构主义理论让儿童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
此外,课程关注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攻击性行为、恐惧等的表现、成因与干预策略。例如,针对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教师可提前与家长沟通,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采用温柔安抚、有趣活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幼儿缓解焦虑。
最后,课程强调教师心理。学生认识到教师角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学习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如爱心、耐心、观察力等。同时,了解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帮助未来教师做好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前教育工作,为儿童提供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心理学》本科生教材内容拓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关键课程教材,旨在全面且深入地为学生揭示学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奥秘,进一步丰富其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于未来的教育实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