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称誉”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某个人所做之事获得了大家毫无保留的认可与极力推崇。这里不仅体现出人数众多的一致性评价,还包含着一种热烈而积极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引发如此高度的赞誉时,说明其所行之事必定有着非凡之处,无论是创新理念还是卓越成果,都足以让人们心悦诚服地为之喝彩叫好。
最后,“有目共赏”主要针对那些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或心灵震撼的精彩画面。它可以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作、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或是一处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等等。只要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由衷感叹其美妙之处的景象,都可用此词来形容。总之,这四个成语虽然都表达了受多人称赞之意,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加以选择。
参考资料
[1] 洛阳纸贵 · 汉典 [引用日期2020-05-16]
[2] 王俊编着 · 读成语·识天下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勤奋篇 1[M] · 北京:开明出版社 · 2015.07:89-91
[3]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着 · 文字上的中国 成语[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2018.01:150
[4] 汤木编着 · 成语故事[M]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15.03:132
[5] 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 第5卷[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1:1177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浮现出一个场景——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洛阳的街市之中。热闹的集市里,人群熙熙攘攘,街边的书肆前人满为患。伙计们忙得满头大汗,不断地拿出新的纸张供人们抄写《三都赋》。
我看到一个年轻书生,衣着朴素但眼神炽热,他好不容易挤到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笔,一笔一划地抄写起来。旁边一位老者一边抄写一边摇头晃脑地诵读,口中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不远处,几个富家子弟正商量着要用高价买下所有剩余的纸张,以免抄写中断。他们互相争论着到底谁出的价钱更合适,脸上满是急切。
而角落里,一个落魄文人望着这热闹的场景,眼中满是羡慕与向往。他握紧了手中破旧的笔,暗暗发誓也要写出这样轰动全城的佳作。此时,一阵风吹过,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像是对左思才华的赞歌,这股热潮在洛阳城中持续蔓延着,见证着一部伟大作品的辉煌时刻。
我正沉醉于这场景之时,忽然听到身旁传来一声叹息。转头看去,是一位中年文士。他见我看他,便说道:“左思之才,确是惊人。只可惜如今这世道,像这般潜心创作的人太少喽。”我好奇问道:“先生何出此言?”他苦笑一声,“如今多是些追求速成之作,只求博眼球,哪还有人像左思那般肯耗费十年心血于一书。”
说话间,那边富家子弟已经谈妥价钱,抱走了大量纸张。而更多的普通百姓仍围聚在书肆周围,渴望能得到一张纸来抄写。那文士见状,又感慨道:“不过这《三都赋》倒是让世人知道真正的佳作是什么样的。或许也能激励当下之人,重拾创作初心。”
我默默点头,心想这洛阳纸贵的盛景背后,确实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正当我准备回应文士之时,一阵喧闹声从街那头传来,原来是又一批《三都赋》的手抄本运抵书肆,人群瞬间又沸腾起来,向着新书涌去,我也被裹挟在人群之中,感受着这因一部伟大作品而产生的狂热氛围。
我随着人流向前涌动,突然脚下一绊,整个人向前栽去。就在我以为要摔倒之际,一只手稳稳扶住了我。抬头一看,是那位中年文士。他笑着说:“小心点儿,孩子。”我感激地点点头。
此时,人群稍微散开了些,我发现书肆老板站在门口大声喊道:“各位,今日特请一位先生前来解读《三都赋》,大家静一静。”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走上前来,展开书卷开始解读。他声音洪亮,每一句话都剖析得极为透彻。
众人听得入神,连那些富家子弟也安静下来。老学究讲到精彩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声。我心中不禁想到,这《三都赋》不仅因文辞华丽受人追捧,经此解读,更能让人体会其中深意。
解读完毕后,众人似乎意犹未尽。那位中年文士对我说:“这盛世之景,皆因一部佳作而起,希望以后这样的作品能更多些。”说完,他慢慢融入人群离去。我望着他的背影,又看看依旧热闹的书肆,深知这“洛阳纸贵”的佳话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激励无数后人追逐文学梦想。
多年后,我也踏上了写作之路。每当我心生懈怠时,就会想起当年脑海中那洛阳纸贵的盛景。我努力效仿左思,收集素材、精心构思。
一日,我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拿去发表。初始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我有些沮丧。但我没放弃,不断修改润色并宣传。渐渐地,我的作品开始被少数人注意到,他们给予好评并分享出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