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反问祝真学:“祝老师,你肯定是吃过大食堂的对吧?当时县里都折腾不起来,对不对?”
祝真学放下手里的大饼和筷子,点燃一支烟陷入回忆中:“58年的事吧?这事我记得很清楚。”
“那时候县里搞人民公社,然后各家大队普遍办起了食堂,我还因为有文化,而被县里邀请为大食堂筹办专项委员会的委员呢。” “常务委员。”祝晚安补充一句,“以前我小时候,我爸可没少跟我说这些事。” 祝真学乐呵呵的说道:“虽然说最终这办成了荒唐事,但当时办的是真热闹。” 黄有功抬起头说道:“这事我有印象,嘿嘿,我还去县里吃过呢,县里第一食堂是用的当时的海军礼堂,对不对?” 祝真学点点头:“对,部队支持咱们工作,贡献出了海军礼堂作为新食堂,当时全县机关干部、各大队领导干部都在里面开过誓师大会。” “当时我们委员会讨论了怎么指导各大队征用适合办食堂的民房,怎么调集桌椅板凳,怎么录用合适的食堂炊事人员,怎么供应粮食等等,然后从全公社到全县推广正式开办大食堂。” 黄有功嘿嘿笑道:“咱县里弄的挺好的,吃饭不要钱,我记得一开始吃的格外好,供应米饭、供应菜肴,当时我大哥在县里修路,领着我去吃过一顿饭。” “菜是张网捕捞上来的红虾,烤熟了一碗一碗的端上桌子,还有一大桶一大桶的米饭,谁来了就自己拿着吃。” 祝真学说道:“对,其实当时的菜肴主要是海货,县里和各公社也考虑到了资金问题,没有那么多钱去市里呀内地呀采购蔬菜和副食品。” “就把海货一担一担的往食堂里挑,当天捕捞到什么老百姓吃什么。” “即使这样也办不下去,当时咱们讲究全国同志一家人,谁来了进食堂都能吃。” “这样吃不了两三个月县里财政支持不住了,改成只供应米饭。” “慢慢的困难年代来了,各大食堂强调出饭率,炊事人员怕亏损,让社员吃的总是感到不足量、吃不饱,这样最后就办不下去了。” 王向红抽了口烟说道:“就是这么回事,办不下去啊!” “大家伙吃自家饭的时候还克制,吃个差不离就行了,这吃起公家饭来那真是,跟养猪一样,当时老百姓还有个口号——” “只要撑不死、就往死里撑!” 教师们纷纷笑了起来。 他们很理解这点,因为他们也是从饿肚子的日子一路走过来的。 王忆说道:“队长你们说的我都懂,可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呀。” “以前那是物资匮乏,所以办不下去,现在咱们社队企业那么多买卖,一天进账多少你清楚,只是供应社员们吃个饭,还怕被吃垮了?” 说着他问祝真学:“祝老师,那时候是不是物资很匮乏?” 祝真学赞同的点点头:“紧缺的要命,当时真是什么东西都要票,粮票、油票、布票、糖票这些不说了,现在还在用,当时到了夏天甚至还有水票。” “要用淡水也得有票才行!” “这样更别说肥皂、煤油、香烟、老酒之类的生活日用品供应票!” 黄有功说道:“你们城里人还有票,我们乡下人连票都没有。” 祝真学叹气说:“当时有票也没用,供应的少,我记得59年二季度开始,城里是每个月每人只供应固本牌肥皂四分之一块,四口之家才能供应一块。” “还好,我家里当时已经有三个娃了,能买到一块多一点的肥皂。我一般每次买一块,多出来的那四分之一给我一个单身的同事。” “我那同事是个光棍汉,单身一人,要是只买四分之一的肥皂那就跟橡皮一样大,怎么用嘛?” 黄有功笑嘻嘻的说:“当时咱外岛有一首打油诗,一两老酒红皮肤,半斤火油抹黑路,三尺布票遮屁股,哈哈!” 王向红跟着笑。 他也知道这首打油诗。 王忆说道:“限制集体大食堂的唯一原因就是物资供应不足!但以后咱们国家经济会发展起来,咱们生产队的生产力也能发展起来!” “搞集体大食堂没问题的,可以解放社员们在灶台间浪费的精力,增加社员们对队集体的归属感,队长,这是好事,真是好事!” 王向红说道:“我知道是好事,我怕让社员们把生产队给吃垮。” 王忆笑了起来:“分红没分垮,结果吃饭给吃垮了?” 他摇摇头。 其实他想搞集体食堂来供应社员还有一个因素。 健康。 合理控制油盐更健康。 王向红想想吃队集体用的是队集体收入,分红也是队集体收入,这样是一个水库往外出水,好像影响也不会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大。 王忆拉了他一把,又低声说:“队长,你想想,咱社队企业现在收入多厉害?对吧?” “以后办起砖窑厂还有其他的生意,收入只会更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