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仆固怀恩提出分封河北诸镇的建议时,可能是出于“恐贼平宠衰”的考虑——即担心安史之乱平定后,随着战事结束和局势稳定,他的功绩和重要性会被逐渐淡忘,从而导致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降。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希望通过分封来建立自己的党羽和支持。
李豫历经多年的战乱之苦,极度渴望和平与稳定。因此同意了仆固怀恩的建议,希望借此避免更多的冲突和动荡,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这一决定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稳定,但却开启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先河,为后来的政治分裂埋下了隐患。李豫在追求即时和平的过程中,未能充分预见这一决策对中央权威的长远影响,最终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坐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应对田承嗣的挑战
安史之乱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行为逐渐显露出其野心和对抗朝廷的意图。他在魏博立祠堂,尊奉安禄山、史思明为“四圣”,并向朝廷要求担任宰相,这一举动明显是对中央权威的挑衅。面对田承嗣的挑战,李豫选择了妥协:他派内侍孙知古暗示田承嗣拆毁祠堂,并加授田承嗣为平章事以安抚他。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唆使昭义镇作乱,攻占相州,并暗杀卫州刺史薛雄。李豫曾试图通过调发其他藩镇的力量来征讨田承嗣,但当军事形势对朝廷不利时,田承嗣上表谢罪,李豫最终选择赦免他的罪行,以此换取暂时的和平。
这种姑息态度不仅未能有效遏制田承嗣的势力,反而助长了他的气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李豫统治末期,河北三镇——魏博、成德和幽州(卢龙)——的割据局面基本形成,地方势力日益强大,中央权威则相应削弱。李豫在处理这些藩镇问题上的妥协与软弱,成为唐朝后期中央政权逐渐失去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政治分裂埋下了伏笔。
后世学者的不同看法
樊文礼指出,李豫并非一味姑息。初期受制于吐蕃压力,被迫迁就;中期以后,随着外部形势改善,他对哥舒晃、田承嗣、李灵曜等采取军事行动,并通过制度手段打压藩镇。大历后期,唐廷与幽州维持密切关系,一度取得昭义军归顺,但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复杂,未能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郭子仪总结道:“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这些藩镇互相联结,一切事务自决,虽奉事朝廷却不用其法令。河北三镇“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综上,唐代宗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策略既有妥协也有对抗,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内外环境,揭示了唐朝中央权威逐渐式微的趋势,对中晚唐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关于唐代宗李豫对待藩镇的态度,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代宗并非对藩镇采取简单的姑息政策。樊文礼在其研究中提出,李豫在位初期由于面临吐蕃的边境压力,确实不得不暂时迁就藩镇以稳定内部;但随着外部形势逐渐好转,他开始积极应对藩镇问题。
例如,针对哥舒晃、田承嗣和李灵曜等地方势力,李豫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并通过限制藩镇兵力、废除诸州团练守捉使、以及颁布敕令禁止藩帅擅自任命属州刺史等措施来打压藩镇权力。
此外,有关河朔地区的藩镇,有学者认为,在大历后期,中央政府与幽州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甚至一度获得了昭义军的归顺。但是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影响,这一努力未能完全成功实现对所有藩镇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过田承嗣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已趋于稳定,并且形成了一个自治程度较高的地方政权体系。这些观点强调了唐代宗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表明他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政策方向,展现了其较为灵活的政治策略。
喜欢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