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邓州节度使李愬亲自率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佑、李宪领牙队三千人作为前锋,李进诚率三千人作为后军,趁着风雪向东行军,直奔吴元济的营垒蔡州。尽管路上风雪极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于十五日四鼓时分突袭到了蔡州城下,城头守军竟无人察觉。于是官军迅速攻下了蔡州。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跪地请降,之后被押往了长安,并于十一月斩首。至此,淮西长达三十多年的割据状态被彻底解除。
7.进讨李师道
朝廷对淮西的用兵,使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了威胁。于是采取了表面上声援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暗中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指挥的削藩,形势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朝廷逐渐占据了优势。面对这一局势,李师道深感恐惧,最初他还表示愿意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京师为质子,但最终李师道还是选择了举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李师道。在大兵压境的压力下,淄青军内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马使刘悟最终除掉了李师道,于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和马匹,请求留在京师。宪宗任命韩弘为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任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因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封他为侍中。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职。以上充分说明了唐宪宗李纯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唐宪宗的为政举措
政治清明
1.任用贤能,削弱藩镇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且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预军政的宰相。这些贤臣包括裴垍、李绛等,他们坚决主张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维护中央权威。通过这一系列人事安排,宪宗成功平息了多次藩镇叛乱,使得“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繁荣景象。
2.鼓励直言进谏
唐宪宗周围还聚集了一批极言直谏、维护政治清明的大臣。例如,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吐突承璀挂帅出征,主张国家征战应责成将帅;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行为,与中使抗争;刑部侍郎韩愈则谏止宪宗迎佛骨佞佛。这些大臣的存在,不仅增强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也为朝廷带来了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经济成果
1.减轻赋税负担
在经济上,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减轻人民负担并增加国库收入。首先,他任命裴垍为宰相,推行减轻江淮地区赋税的政策。裴垍下令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律按省估计算,观察使先税所治理州以自给,不足部分再征收所属州的税。此举显着缓解了江淮人民的经济压力,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2.营田养兵计划
宪宗任用李绛为宰相,李绛提出并在北方实施了营田养兵计划。元和七年(812年),李绛奏请在振武、天德两地开垦良田约一万顷,以节省财政开支并增强边防力量。宪宗批准了他的提议,并命度支使卢坦负责具体经略。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共开垦农田四千八百顷,收获谷物四千余万斛,每年节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边防依赖此计划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3.提高税收效率
同时,宪宗还委任了一批擅长理财的官员担任重要职务。元和元年(806年),李巽被任命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在其任期内,李巽大幅提高了税收效率,第一年征课所入即达到了刘晏最高年份的水平,第二年更是超过了这个数字,第三年增加了180万缗。旧制规定每年从江淮运送五十万斛米到河阴,但长期以来未能达到这个数目,只有在李巽任职的三年间实现了目标。
4.改革江淮财政管理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河东节度使李鄘接替李巽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同年,李巽推荐彬州司马程异(王叔文党,八司马之一)为扬子留后,程异复任淮南等五道两税使,对江淮地区的财政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进一步铲除了存在的弊端。至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盐铁转运使王播报告称,江淮河岭以南、兖郓等盐院在元和五年收入卖盐价钱六百九十八万五千五百贯,而到了元和六年,因天下丰收,米价跌至每斗仅值二钱。
唐宪宗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明智的决策和有效的治理手段,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宪宗的统治时期被视为唐朝晚期的一个小高潮,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