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作业都要强行打个分数。
比如这一页的练习,总共有37道题,那么就一百五十分的总分。因为150÷37并不是整数,所以就按照近似值取整“4”来算,每道题4分。
除此之外,起床、上学、刷题、吃饭、睡觉、起床、上学……她每天都按照固定的程序行动,九年间毫无变化。
当时我听完后的真实感想是:天天考考考的是真他妈有病。
月考周考补考晚自习考,甚至连作业都要打个分数。
意义何在?
【缺点二:没考太多真正有用的知识。】
数学确实有用,但我不知道那些绞来绞去的函数公式对生活有什么用。
语文确实有用,但我不知道那些悲春伤秋无病呻吟的阅读理解题到底有什么用。
英语确实有用,但我不知道出题老师您非要整一些从来没学过的单词,和大为超纲的题目到底有什么用。您到底是想展现自己精深的学识?还是根本就没有合格的把控学生学习进度的能力?
至于政治,这门科目有百分之九十都没用,主观题全靠抄选择题。三观需要谁教?纸上谈兵谁不会说?助人为乐谁会真做?
我们学习的百分之九十内容,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只为应付考试。
当你离开高考考场,当你再也不需要回校内卷的时候,你会快速地遗忘那些知识,再也不想翻开那些厚厚的复习资料。你忘却了曾经拥有的那些“知识”,除了一张苍白的成绩单外,十八年的付出什么也没得到。
我们还敢说中式教育不够失败吗?
【缺点三:标准答案僵硬死板。】
记得初一刚接触政治试题时,我遇到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
大家都知道,初一的政治题很简单,都是道德题。选择题部分,只靠三观就可以完成了。
而在填空题部分,什么青春期,什么梦想,什么朋友……直接的,我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认真填写的。
可作业一发,我的练习册上,填空题全是叉叉。
我还没来得及惊讶,政治老师就将我叫到了办公室,说我的学习态度不认真。
我说我态度不认真吗?我每道题都是认真做了的。
政治老师拧眉:“都认真做了,为什么还都是错的?”
我低头看练习册,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结识朋友,追求梦想,面对挑战,应对挫折……每个空都填得很对啊?就算整个世界的三观都出了问题,这练习册上的三观也没毛病。
政治老师气笑了:“那你翻开教材,看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
她翻到今天上的那一页,然后递给我说:“这练习册上的习题,明明就是教材上的原话啊?照着填都不会吗?由此可见你上课根本就没认真听讲。”
我感觉不对:“可我为什么非要按照教材上的来填?我说的和教材上的是同一个意思,能将正确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就行了吧?为什么非要按照教材上的原话来写?”
政治老师看着我笑了。她笑得很无奈,很宽容,仿佛向一个傻子解答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是你的观点重要呢,还是考试成绩重要?”
“啊?”我没想到是这个回答。
“不按照教材上的原话写,你考试是拿不到分的。”政治老师用劝导的,训诫的,理所当然的语气说,“教材上怎么说,你就应该怎么写。”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标准答案的可怕之处。
而后来,我遇见的标准答案越多。
如果理科拥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倒可以理解。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三大力学定律如大厦般无可撼动,这些都只有唯一解。
可我们知道,就连理科也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至今无法证明,量子力学的阴霾笼罩物理学界。薛定谔的猫要死不活,双缝干涉实验颠覆认知,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物理学家闷吵了几百年都没有结果。
换做人话,就连数学最后一道答题,也经常出现学霸发现一个更优解,数学老师探讨认可后修改答案的情况。
那么文科,就不应该设那么多标准答案了。
语言,本来就是一种工具,一种用于表达的工具,它存在的意思就是辅助表达。管它什么正确的语法语序,管它什么正确错误的标点符号,能把意思表达准确,就够了。
你应该是语言的支配者,而不是语言的奴隶。
明清时期,八股文曾僵化了无数书生的思维,扼杀了好几代人的创造力。
而今天,我们的标准答案,和八股文的区别何在?
【缺点四:极度的分数歧视制度。】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只有分数。只有分数。不管他其他方面有多优秀,只要成绩不好,那么别人对他的评价就绝不会太高。
关于分数歧视,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说。
【缺点五:我觉得现在的考试制度很不公平。】
就中考体育而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