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像是利剑,直指人心。
“再看看我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难道不是打破了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各部落的文化吗?忽必烈先帝入主中原,学习汉文化,推行汉法,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促进民族融合吗?!”
陶毅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保守派大臣们的心头。
他们一个个面色苍白,哑口无言。
陶毅环视四周,最后将目光落在耶律楚材身上,沉声道:“耶律爱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才能让元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他的话音刚落,耶律楚材突然冷笑一声,说道:“陛下,您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您终究是个外来人!” 耶律楚材的声音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冰锥般刺入陶毅的心脏。
空气仿佛凝固了,寂静得可怕,甚至能听到烛火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
陶毅感到一阵晕眩,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扭曲,摇晃。
他紧紧抓住龙椅的扶手,指关节泛白,才勉强稳住身形。
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耶律爱卿,朕虽非蒙古人出身,但朕是元朝的皇帝,朕的心,与元朝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朕知道,推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但朕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民族融合,国家富强!” 陶毅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
他继续说道:“文化融合,并非要消灭各民族的文化,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 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它汇聚了无数条支流,最终形成了浩瀚的大海。每一条支流,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大海,则更加波澜壮阔,更加包容万象!”
陶毅的话语,如春风般温暖,如阳光般明媚,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连一直反对文化融合的耶律楚材,也不禁为之动容。
他看着陶毅,
“陛下所言极是,”耶律楚材缓缓说道,“臣…臣受教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
看到耶律楚材的态度转变,陶毅心中一喜。
他知道,自己已经赢得了这场辩论的关键胜利。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文化融合政策。
朝堂上,原本紧张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然而,陶毅心中却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
他知道,朝堂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还在民间。
夜深了,陶毅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手中拿着一卷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他的眼前,浮现出民间百姓对文化融合政策的抵触情绪。
他知道,要让百姓接受新的文化,并非易事。
他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抬头望向夜空。
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
“朕该如何做,才能让百姓接受文化融合政策呢?” 陶毅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迷茫。
突然,他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他心中一动,推开窗户,向外望去。
只见远处,火光冲天,人声鼎沸。 陶毅心中一沉
他连忙穿上衣服,走出书房,向侍卫吩咐道:“备马,朕要出去看看!”
侍卫领命而去,陶毅则焦急地等待着。
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仿佛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第二天清晨,陶毅微服来到城外的集市。
他希望能亲身感受一下民间的氛围,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小贩们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陶毅走在人群中,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看到,一些百姓的脸上,带着笑容,一些百姓的脸上,则带着愁容。
突然,他听到一阵争吵声,从不远处传来。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群百姓,正围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大声地指责着什么。
陶毅心中一动,走上前去,想要了解一下情况。
“老人家,发生了什么事?” 陶毅关切地问道。
老人抬起头,看了看陶毅, 他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这位公子,您有所不知,” 一个中年男子站出来说道,“这个老家伙,竟然敢诋毁朝廷的新政策,说文化融合会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是啊,是啊,” 另一个男子也附和道,“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个老顽固!”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指责起老人来。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激动,仿佛要将老人吞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