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你看这一段。”君贤先生指着书中的一处文字说道,“此处所讲的‘顺应自然,方能得自在’,并非是让人消极无为,而是要我们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我年轻时,也曾对这一点深感困惑,总以为修行便是要与自然对抗,超越自然。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后,我才渐渐明白,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同时解释了他个人理解的细枝末节,“其实也简单人生有时就像一棵树,根茎是底蕴,细枝末节是生活,春夏秋冬都是细枝末节在抵御。除非发生大变才会影响到根茎,如果人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成长是有限制的,但又如果只在意根茎那么分出去的叉子就容易走歪路,过分的发展的会遮住阳光或者树根破坏房屋的根基就会被砍伐,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
还有就是人生的一生要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的,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就要看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比如九皇子您出宫一趟,看到外面的景象第一个反应就是百姓困苦,而不像某些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嫌弃或者是厌恶然后是远离,其实九皇子您已经知道自己需要用什么态度去面对了
九皇子听得入神,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先生,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判断何为顺应自然,何为违背自然呢?”他问道。
君贤先生微微一笑,说道:“这便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悟。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如四季更替、昼夜轮回。当我们的行为符合这些规律时,便是顺应自然;反之,则是违背自然。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这便是顺应自然;而若不顾时节,强行种植,往往难以收获理想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内,君贤先生和九皇子却依然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君贤先生的讲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九皇子心中的疑惑,让他对《地黄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九皇子的提问,也促使君贤先生不断思考,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对书中智慧的感悟。
当夜幕完全降临,屋内亮起了灯火。九皇子起身,再次向君贤先生行礼致谢。“先生,今日得您指点,受益匪浅。我定当将今日所学铭记于心,努力修行,不辜负先生的教诲。”他说道。
君贤先生微笑着点头,说道:“殿下聪慧过人,且勤奋好学,日后必能有所成就。《地黄经》中的智慧,还需殿下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体悟、践行。若殿下还有疑问,随时可来与我探讨。”
九皇子告别君贤先生,走在回寝宫的路上。一路都在消化君贤所说的感悟。
在与君贤先生频繁请教的那几个月里,皇宫的一隅,九皇子的身影总是匆匆穿梭在宫殿与君贤居所之间。每一次前往,他都怀揣着新的疑惑,而归来时,眼神中又多了几分豁然开朗后的明亮。
初次拜访后,九皇子虽对《地黄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那些精妙的功法与玄奥的修行理论,仍如一团迷雾,萦绕在他心头。于是,没过几日,他再度踏上那条熟悉的小径。
“先生,”九皇子踏入君贤的居所,恭敬行礼,“上次您提及功法中‘以气引灵’的关键,可我尝试之后,总觉灵气运转滞涩,不得要领。”
君贤先生微笑着请他坐下,目光温和而睿智:“殿下,修行之路,本就曲折。‘以气引灵’需先静心,让气息平稳如湖面,方能感知灵气的细微波动。殿下可曾在静谧之处,摒弃杂念,专注于一呼一吸之间?”
九皇子若有所思,细细回想自己的尝试过程,恍然道:“我此前太过急切,只想着快速运转灵气,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
君贤先生点头,娓娓道来:“正是如此。修行如雕琢璞玉,需耐得住性子,精雕细琢。每一次呼吸,都是与天地灵气的交融,感受它在体内的流动,如同溪流蜿蜒,自然顺畅,莫要强求。”
九皇子认真聆听,将先生的话一字一句铭记于心。回到自己的宫殿,他寻了一处幽静的庭院,在一棵古老的树下盘膝而坐。他闭上眼睛,放缓呼吸,试图让内心如平静的湖水,不起波澜。起初,杂念如纷飞的柳絮,不断涌入脑海,但他并未气馁,每当杂念出现,便轻轻将其拂去,专注于呼吸。渐渐地,他感觉到自己的气息变得绵长而平稳,仿佛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修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又过了些时日,九皇子在修炼中遇到了新的难题。他再次来到君贤先生处,眉头紧锁:“先生,我依照您所言,静心引灵,已有小成。可如今在灵气凝聚阶段,却总是难以将灵气凝聚成稳定的形态。”
君贤先生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灵气凝聚,需心无旁骛,将自身意识化作无形的手,引导灵气汇聚。这不仅需要强大的专注力,更要有坚定的信念。殿下在凝聚灵气时,心中是否有一丝犹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