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鲧、禹治水
原文及注释:洪水滔天,鲧窃帝(天帝,上帝)之息壤(一种神土,能够自己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以堙(堵塞)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火神的名称)杀鲧于羽郊(羽山的郊野)。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最后,终于)布土(填土)以定九州(即中国,古分天下为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释义:关于鲧、禹治水的神话,《山海经》、《国语》、《孟子》、《庄子》、《淮南子》都有一些零星资料。这个神话的产生,可能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有着同一的现实基础,都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灾害搏斗的。
鲧、禹遇到的洪水是相当大的:“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仭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见《淮南子·坠形训》)。这样的洪水,鲧、禹是怎样治理的呢?主要是靠了一种叫做“息壤”的神土。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治水。他带着息壤,走遍九州大地,寻找治水的方法。
鲧和禹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曾致力于治理洪水,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鲧是尧帝时期的大臣,他被派去治理洪水。鲧采取了堵截的方法,试图用堤坝拦住洪水,但这种方法最终失败了,洪水依然泛滥成灾。鲧因此受到了惩罚,被处死在了羽山。
鲧的儿子禹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在治水的过程中,禹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洪水太过凶猛,息壤也难以抵挡;有时候,地形复杂,禹需要不断地改变治水的策略。
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变了治水策略。他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带领人们疏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海。他坚持不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洪水,平定了九州,拯救了人民。
禹的治水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事迹也被传颂至今。在治水过程中,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治水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战天斗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5、黄帝擒蚩尤
原文及注释:蚩尤(传说中九黎族的首领,他有兄弟81人,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能唤云、呼雨、作大雾,制造兵器,勇猛善战。因扰乱各部落,人民遭殃,被黄帝在涿鹿地方擒杀)作兵(作战的武器),伐黄帝(上古帝号,称轩辕氏,神农氏八传于榆罔,暴虐无道,帝在阪泉打败他;蚩尤作乱,帝诛之于涿鹿,诸侯尊奉他为帝)。黄帝乃令应龙(有翅膀会飞的龙,住在凶犁土邱山,禹治水时,它协助禹以尾画地导水。)攻之翼州之野。应龙蓄水(为了行雨用),蚩尤请风伯(风神)、雨师(雨神),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旱神,《神异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行走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又名曰‘旱母’”)。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又文及注释: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汉县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40里)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整整满三日),军人皆惑。乃令风后(黄帝的臣)法斗机(取法天上北斗星的斗勺随季节而转移方向的情况)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虞喜《志林》
释义:黄帝是传说中我们最熟知的人物,长期以来都认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帝王,而且引以为自豪。大概因为是,关于黄帝的传说在古籍中记载最多,流传最广,为人民造福最多所致。
其中有一件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事迹,就是“擒蚩尤”。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很凶恶的族类,他“有弟兄81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并且制造各种兵器,任意残杀百姓。
他们本来是炎帝所统属的部族,但对炎帝发动战争,杀得“九隅无遗”(把所管辖地区的人全杀死)。
炎帝派人向黄帝求救,黄帝驱“熊、罴、貔、貅、貙、虎”(可能是一些部族的名称),和他们展开恶战,取得胜利,最终把蚩尤杀死。
蚩尤虽死,但其八十一兄弟部落仍残存不少,黄帝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决定南巡追击。
一路上,黄帝率领部众历经艰险,穿越山川河流。然而,蚩尤部落利用地形优势设下重重埋伏,给黄帝一行带来了巨大麻烦。
在一次激战中,黄帝身陷重围,形势危急。关键时刻,黄帝座下的应龙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它口中喷出熊熊烈焰,瞬间将敌人驱散。
最终,黄帝成功平定了蚩尤余部,天下得以太平。百姓们对黄帝感恩戴德,尊称他为“人文初祖”。
6、女娲补天
原文及注释:往古(远古)之时,四极废(天的四边被碰坏,倾塌下来,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九州裂(中国的土地崩裂,禹分天下为九州),天不兼覆,地不周栽(天不能紧密地笼盖地面,地也不能很好地容载万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