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两位千古传颂的大政治家,不可不提。
第一位是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大政治家。
管仲在少年时读过诗书,也学过驾车和射箭。他立志要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后来他当了齐国的“相”(即“宰相),辅佐齐桓公创立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业。
管仲是怎样当上齐相的呢?
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公子诸儿,另外两个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早年管仲由于家境贫困,曾和一个叫鲍叔牙的一起做生意,两人成了知心朋友。
后来管仲做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僖公死后,诸儿做了国君,称为齐襄公。襄公是一个荒淫残暴的昏君,对老百姓压迫剥削特别厉害,连他的两个兄弟也受到迫害,逃到了国外。
公元前686年,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死。
齐国派人到鲁国迎接公子纠,请他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还亲自带着兵马护送公子纠和管仲他们回国。
在半路上,管仲对鲁庄公说:“莒国离齐国比较近,万一公子小白先回去抢了君位,那就不好办了,还是让我先去挡住那一头吧。”
于是,管仲带着一部分兵车人马,昼夜赶路,总算把公子小白撵上了。管仲远远望见公子小白坐在车上,就跑过去问:“公子往哪儿去呀?”
小白说:“回国办丧事去。”
管仲说:“公子纠是你哥,丧事理应他去办,你不必费心啦。”
鲍叔牙在旁边听到这话,知道管仲的来意是阻止公子小白回国抢君位,虽然他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就瞪着眼睛对管仲说:
“夷吾,咱们各为其主,你还是少管闲事吧!”
旁边的士兵也气势汹汹地吆喝着,好像就要动手似的。管仲见势不妙,退了下来。
突然,他翻转身来,弯弓搭箭,瞄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
鲍叔牙赶紧去救,随从人员也都不禁大叫:“不好了!”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死了,就带着人马跑了回去,跟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奔向齐国。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这一箭,碰巧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当时小白吓了一跳,怕管仲再来一箭,急中生智,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头,口吐鲜血,倒在车里。
等管仲走远了,他才睁开眼睛,松了一口气。鲍叔牙看见公子小白没有死,立刻带着他抄小路赶到齐国接了君位,成为齐国的国君。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以后,逼迫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要回了他的仇人管仲。
当时,齐桓公要任用鲍叔牙为相。但是,鲍叔牙却深知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强,于是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记着那一箭之仇,表示不同意。鲍叔牙解释说:“那时是各为其主嘛。你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管仲的辅佐是不行的。论才能他比我强多啦。”
齐桓公听鲍叔牙说得有理,只好答应下来。就这样管仲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管仲拜相后,齐桓公问他:“富国强兵,建立霸业,你有什么办法?”
管仲侃侃而谈,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说:“富国强兵首先是要发展生产,这就需要兴修水利,引水灌田,开垦荒地,增种五谷;家家畜养牛羊猪狗,户户种植桑麻果木。
同时还要注意减轻赋税徭役。生产发展了,人民负担减轻了,人民的生活自然得到改善,对国家也就会更加热爱。”
齐桓公又问:“要做这些事,财用怎么筹措呢?”
管仲说:“齐国土地广大,有山有海,我们可以用国家的力量开山铸钱,煮海为盐,这是一项取之不尽的财富。”
齐桓公听了认为很对,不过他觉得没有强大的军队也是成不了霸业的。
他就问:“怎么才能组织一支强大无敌的军队呢?”
管仲答道:“这就需要把人民好好组织起来,全国可以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农)十五乡。
工商业者免服兵役,专心本业。士乡的农民平时耕田,战时当兵;五乡编为一军,全国共有三军。
这些人平时一同劳动,彼此熟悉;打起仗来可以互相帮助,紧密配合。这样的军队是没有不打胜仗的。”
齐桓公听了非常高兴地说:“那我们就可以称霸诸侯了!”
可是管仲认为还不行,他接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现在中原诸侯各国成天混战,没有一刻安宁,引起许多落后部族侵扰中原。
所以我们要提倡’尊王攘夷’的政策,就是尊奉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召诸侯停止混战,共同对付入侵中原的外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