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4
3、触詟说赵太后(2)
注释:
1、说(shui税音):说服,劝说。
2、赵太后新用事,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孝成王的母亲。
公元前265年,惠文王死,子孝成王立,年纪还小,由赵太后执政。
新:刚开始。用事:执政。
3、赵氏:指赵国。
“氏”的一般用法是指姓氏,某姓称为某氏。“氏”也可以添在爵位、官职、国名、朝代、诸侯这些名称之后,合成一个称呼,这里的赵氏,是添加在国名之后的一例。
4、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方做抵押,以取得信任。
这句说:必须用长安君作抵押。
5、乃:副词,这里当“才”讲。
6、强(qiang抢音)谏:竭力谏诤,竭力劝告。
7、明谓:明明白白地说给(左右)听。
8、者:代词,这里代人,相当于“的人”。
9、老妇:老年妇女的自称,这里是太后自称。
第一段大意:写触詟入谏赵太后的紧张局面。
10、左师:官名。触(chu处音)詟(zhe折音):人名。下文的左师公,就是指触詟,“公”是尊称。
11、这句说:太后充满怒气地答应接见他。
揖(yi意音):原意是拱手为礼,这里是指表示接见的姿势。
12、趋:快步走。徐趋:用快步走的姿势,一步步地慢慢向前走。古代臣见君,按礼应快步走,触詟因脚有病,只能“徐趋”,实际上只是作“趋”的姿势罢了。
13、谢:告罪。
14、病足:脚上有毛病。
15、曾:放在“不”字之前,加强否定的语气。疾走:快跑。
上古汉语里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说“行”,相当于现在的“走”。现在有的地方口语还是这样说的(如广州话)。
16、窃:私下,表示谦虚的词。
这句说:自己原谅自己。
17、玉体:等于说贵体。古人把玉看成宝贵的东西,这里用“玉”字表示贵重。
郄(xi细音):同“隙”,不舒服。
18、恃(shi事音):靠。恃辇(nian捻音):依靠乘舆代步(因两足不能走)。辇:原来是两人一起拉的车,秦汉以后专指帝王乘的车子。
19、日:每天,时间名词作状语。
得无:该不会,表示猜测性的疑问语气。
衰:减少。
20、今者:近来,这一阵。 殊:很。
21、乃:作“却”解。 步:慢慢走,动词。
这句说:却自己勉强慢慢地走走。
22、少:副词,稍稍。 益:增加。
嗜:或作“耆”,喜爱。
这句说:稍微增加一些自己所喜爱的食物。
23、和:这里指舒适。
24、色:面色,指怒色。 解:消失。
这句说:太后的怒色稍微转和了些。
第二段大意:写触詟从闲谈入手,打破僵局,为说服工作创造条件。
25、贱:客气的说法。 息:子。
贱息:我的孩子。 舒祺:触詟儿子的名字。
26、不肖:不成材。原义为不似,不像祖先那样好,意谓不贤,不才。
27、爱怜:古汉语里“爱”和“怜”在“亲爱”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
28、当时王宫的卫士都穿黑衣,“黑衣”就是卫士的代称。 得:表示客观情况的容许。
这句说:希望让他得以补进侍卫的数目里,(当一名卫士)。
29、昧:或写作“没”,这里的意义同为“冒”。 以:介词,省了宾语“之”。 闻:(向在上的人)禀告。
这句说:(我)冒死罪把(这个要求)向您禀明。
30、敬诺:遵命。
31、及:趁。 填沟壑:原意是死后没人埋葬丢在山沟里,这里是谦虚说法,就是指死。
壑(he贺音):山沟。 托:托付。 之:他,(指舒祺)。
这句说:愿意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32、丈夫:男子的通称。
33、异甚:(爱得)特别厉害。 异:壮语。
34、媪(ao袄音):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于燕,燕王的妻子。 贤:胜过。
35、过:错。
36、持其踵(zhong肿音):握着她的脚跟。指女儿登车时还要拉住她。
37、这句说: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嫁到远方去。
38、已行:已经走了以后。
39、反:同“返”。这句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古时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在国亡或被废以后才回国,所以赵太后这样祝告。
40、也、哉:都是语气词。 也:表判断, 哉:表反问,语气的重点落在“哉”上。
这两句说: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