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电视台的采访车碾过泄洪渠旁的碎石子路时,陈凡正在三号涵洞口检查混凝土浇筑面。安全帽的系带被汗水浸得发黑,他弯腰抠了块新补的水泥渣,指尖搓开颗粒:"标号还是不够,让质检所带回弹仪来复测。"
"书记,省台的人往这边来了。"宣传干事小刘攥着不断震动的手机,"他们没走接待流程,直接架机器了!"
陈凡眯眼望见百米外反光板晃过刺目的光,两个穿冲锋衣的身影正拦着拉砂浆的工人问话。他摘下沾满泥灰的手套,从裤兜摸出薄荷糖含在舌底:"让防汛办老赵带施工图过来,通知司法所和水利站全员到岗。"
女记者的话筒几乎戳到陈凡下颌时,他注意到她胸牌上的"焦点访谈"字样在晨光里反光。"陈书记,群众反映泄洪渠改道侵占了基本农田?"她侧身让镜头扫过渠边倒伏的玉米秆。
"这是省水利厅批复的应急工程。"陈凡展开施工图,红线在卫星定位图上清晰标注,"实际占地比原设计少11.3亩,因为优化了......"
"可村民说没见到征地公示!"男摄像突然插话,镜头转向田埂上歪斜的公告栏。陈凡瞥见栏角有新鲜撬痕,公示日期处的浆糊还没干透。
司法所长李为民挤进镜头:"我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三次表决,所有签字录像都在镇档案室。"他忽然指向渠对岸,"那边举手机直播的穿花衬衫的,是金鹰集团保安队长的小舅子吧?"
记者团脸色微变,陈凡趁机跨上施工台:"各位请看,我们在渠底铺设了生态滤层。"他铲开碎石露出蜂巢结构的陶粒,"这样既保排涝又防渗漏,是省农科院的专利技术。"
人群后突然传来骚动,钱老太爷被几个妇女搀着挤到前排:"青天大老爷要逼死我们钱家啊!"他颤巍巍举起族谱,内页夹着张泛黄的坟茔地契。
"地契需要国土局鉴定真伪。"陈凡示意民政所长递过文件,"但防汛法第五十二条明确,紧急避险工程可先实施后补偿。"他忽然弯腰搀住老太爷,"您重孙前天是不是在镇医院生的?当时暴雨救护车进不来,是走这条渠顶的生命通道吧?"
老太爷的假牙磕碰两下,围观人群里突然有人喊:"那天我媳妇大出血,就是陈书记背出来的!"
记者团交换眼神,女记者的话筒垂下半寸。陈凡的手机突然在口袋里狂震,省网信办的紧急通知在屏幕上跳动:境外社交平台出现"镇书记活埋抗议者"的剪辑视频。
"失陪五分钟。"陈凡钻进工程指挥车,平板电脑上正在加载某外媒的报道页面。监控截图里,推土机作业画面被拼接上考古现场,配上西语字幕"强拆古墓"。
"IP溯源是南美某服务器。"网监科长的声音从免提传出,"但原始素材拍摄角度在钱家祖坟东南坡,那里前天有无人机活动。"
陈凡降下车窗唤来派出所长:"查金鹰集团昨天是否报备过航拍。"转头又对宣传干事说,"让文化站把迁坟全程的4K素材传到外网账号,记得加葡语字幕。"
回到采访现场时,记者团正在拍摄生态滤层。女记者主动伸手:"陈书记,能否带我们查看分洪区的安置房?"
"车程四十分钟,路上正好请教专业问题。"陈凡拉开车门,状若无意地亮出手机屏保——省防总授予的"抗洪先进集体"证书。女记者的睫毛颤了颤,这是她导师参与评审的项目。
安置点板房区飘着葱花香,七十岁的赵阿婆拽着记者往屋里拉:"看看我这电磁炉,比老屋土灶强多了!"镜头扫过墙上的光伏供电示意图,小刘适时解说:"全镇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男摄像突然将镜头转向远处山坳:"那些蓝色顶棚的是不是违建?"陈凡顺着望去,金鹰物流的标识在阳光下反光:"那是企业擅自搭建的临时仓库,综合执法队正在......"
话没说完,仓库方向传来重物坠地声。陈凡夺过望远镜,看见穿物流工装的人正将印有"防汛专用"的编织袋扔进货车。
"联系交警封路!"陈凡边跑边解西装扣,"派出所去截货车,让市监所带封条过来!"
仓库铁门被执法记录仪照亮的刹那,搬运工抡起铁棍砸向摄像头。陈凡格开挥来的棍棒,肘击精准打在对方肋下空当——这是他在县委党校学的防暴术。
"防汛沙袋怎么在这?"女记者的话筒录下陈凡的怒喝。撕开的编织袋里,本该装防汛粗砂的袋子,涌出的却是印着金鹰商标的工业废渣。
执法队长掀开仓库隔板,成箱的伪劣管件暴露在镜头前。陈凡用钢锹撬开箱体,"青林镇政府采购"的封签下,贴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批号。
"立刻查封!"陈凡的声音带着金属颤音,"请记者同志见证抽样送检过程。"他忽然俯身,从废渣里拣出半张烧焦的票据,残存的"验讫"章依稀可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