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吸一口气,镇定地说:
“娘、大嫂、二嫂,还有王麻子、刘二麻子,
咱们都是同村人,但你们心里都清楚,
村子能有这个机会,不容易,
靠的是,大伙齐心协力。
这作坊里的活儿都有分工,
按劳取酬,谁也不能搞特殊,
你们要是真心想为村子好,就按规矩来,
先跟着学学,干得好,自然有回报。
要是只想来捣乱,别怪我不顾情面。”
婆婆和嫂子们一听,脸上有些挂不住,
嘟囔着还想争辩,就在这时,
旁边一直默默干活的村民们,
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围了过来。
一位年长的大叔站出来说:
“翠妞说得对,咱们从一开始就说好了,
凭本事吃饭,不能坏了规矩。
谁要是捣乱,我们大伙都不答应。”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声音越来越大。
王麻子、刘二麻子见势不妙,
灰溜溜地想往外走,王翠妞却叫住他们:
“二位,若是真的想改过自新,踏实干活,
现在留下来还来得及,如若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两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跟着大伙学习,一起忙碌,
婆婆和嫂子们见众人态度坚决,
也不好再说什么,讪讪地离开了。
经此一事,村子更加团结,
在王翠妞和村民们,齐心协力之下,
扩大生产的重重难关,逐一攻破。
祠堂改造的作坊里,烟火升腾,
一罐罐川贝枇杷膏,新鲜出炉,
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向着更广阔的市场奔去。
祠堂改造的作坊里,忙碌的景象,
如同春日里辛勤劳作的蜂巢,
每个人,都在为了村子的未来,挥洒汗水,
川贝枇杷膏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
不仅让王翠妞,深感责任重大,
也让整个村子,沉浸在对富足生活的憧憬中。
然而,平静的水面没过几日,
又泛起了涟漪,这天清晨,
阳光才刚刚洒在祠堂的青瓦上,
王翠妞正指挥着众人,
将新熬制好的枇杷膏装箱,准备运往省都。
突然,一阵喧闹声从门口传来,
她抬眼望去,只见婆婆刘兰英、
大嫂姜氏带着女儿石金花、
二嫂陈氏,带着女儿石荷花,大步走了进来。
刘兰英依旧是那副,风风火火的模样,
一进门就扯着大嗓门喊道:
“翠妞啊,咱们可是一家人,
上次你说,让我们按规矩来,
这几日,我们可都在家里合计呢。
如今我把金花、荷花也带来了,
女孩子家,手巧着呢,
总不能干看着大伙挣钱,
咱们也得在这作坊里,谋个生计。”
大嫂姜氏也在一旁帮腔,
拉着石金花的手,往前推了推,
笑着说:“弟妹,你瞧金花这孩子,
打小就跟着我,学做针线活,
那手指灵活得很,包装这活儿,
肯定不在话下,咱们是真心想为村子出份力,
你就给安排安排吧。”
二嫂陈氏也不甘示弱,把石荷花拽到前面:
“翠妞,荷花也不差,脑子灵,学东西快,
不管干啥,保准一教就会。”
王翠妞看着这阵仗,心里微微一叹,
她知道,若不妥善处理,
怕是又要生出许多是非。
她放下手中的账本,迎上前去,
脸上带着温和,却又不失坚定的笑容:
“娘、大嫂、二嫂,还有金花、荷花,
你们能想着为村子出力,这是好事。
只是这作坊里的事儿,
真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说着,她领着众人来到包装区,
指着正在忙碌的几个姑娘说道:
“你们看,这包装枇杷膏,
不仅要手脚麻利,还得格外细心,
瓶子得擦得锃亮,标签要贴得平整,
一点差错都不能有,要是漏了气,
这膏可就坏在路上,
到时候损失的,不仅是咱们的钱财,
还有村子的信誉。”
石金花听了,微微撅起嘴,
有些不服气地说:“婶子,我能行的,
不就是贴个标签嘛,哪有那么难。”
王翠妞笑了笑,没有直接回应,
而是拿起一瓶,刚包装好的枇杷膏递给她:
“金花,你来试试。”
石金花接过瓶子,手忙脚乱地拿起标签就贴,
不是贴歪了,就是起了褶皱,急得她小脸通红。
王翠妞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安慰道:“孩子,别着急,
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讲究技巧,
得练呢,咱们作坊里的每个人,
都是从新手,一步步学过来的。”
她又看向刘兰英等人,语重心长地说:
“婆婆、大嫂、二嫂,我知道你们心急,
可这作坊有作坊的规矩,按劳取酬,
每个人,都得凭真本事吃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