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的午后,日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仁济堂的地面上洒下一片片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气,那是岁月与生命交织的味道,宁静而舒缓。苏怀瑾坐在诊室里,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发整齐地束在脑后,面容清秀却带着几分疲惫。她的目光落在桌上堆积如山的病例上,眉头微微皱起,脑海里还在思索着之前那些离奇的案件,尤其是TS - 032这个神秘编码,就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缠绕在她心头。
“咳咳咳——”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骤然打破了这份宁静。那咳嗽声一下接着一下,急促又痛苦,仿佛来自灵魂深处,让人听着揪心。苏怀瑾闻声猛地抬起头,只见诊室门口,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正艰难地扶着门框喘气。老人背驼得厉害,像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梁。每喘一口气,他脖子上的青筋就高高暴起,剧烈跳动,脸上满是痛苦的神色,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老伯,您慢点。”程野刚从检验室回来,手里还拿着送检的单据。他身材高大魁梧,穿着一身利落的便装,眼神里透着干练。看到老人的模样,他立刻快步上前,伸出有力的大手扶住老人。可就在靠近老人的瞬间,一股浓烈的烟味和中药膏药味扑面而来,直冲鼻腔,程野下意识地偏了偏头,但手上搀扶的动作却没有丝毫放松。
苏怀瑾也赶忙起身,快步走到老人身边。她接过老人递来的挂号单,轻声念道:“王建军,65岁,杭城钢铁厂退休工人。”她细细打量着老人,只见老人指甲发紫,指关节粗大变形,右手小指上缠着一块发黄的胶布,胶布边缘已经翘起,显然已经用了很久。苏怀瑾心里一阵发酸,她能想象到老人这些年在钢铁厂工作,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承受了多少生活的磨难。
“王师傅,您这病有年头了吧?”苏怀瑾温柔地问道,一边说,一边把把脉枕往前推了推,示意老人坐下。她的声音轻柔而舒缓,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二十三年零四个月。”老人声音嘶哑,像是被砂纸打磨过一般,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他皱着眉头,努力回忆着专业术语,“厂医院说是那个...CO...CO...”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苏怀瑾试探着问道。老人连忙用力点头,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期待,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苏怀瑾轻轻伸出三指,搭上老人的手腕。指尖刚一触碰,她的眉头就紧紧皱了起来。右关脉沉弱得几乎难以察觉,就像在干涸的土地里寻找那一丝微弱的生机,十分微弱。苏怀瑾在心里暗暗思忖,这脉象显示老人的脾胃问题极为严重,看来病情远比想象的复杂棘手,必须得谨慎对待。
“平时吃什么药?”苏怀瑾关切地询问,眼神里满是担忧。
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一个磨得掉漆的铁盒,铁盒的边角已经磨损得圆润。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铁盒,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三种药。“这个川贝枇杷膏一天三回,止咳糖浆当水喝,还有儿子从日本带的化痰药...”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把药盒递给苏怀瑾,动作缓慢而吃力。
苏怀瑾接过药盒,拿起那瓶川贝枇杷膏,拿出手机扫码查验批号。刹那间,手机屏幕上弹出醒目的警告:“该批次枇杷膏川贝含量不足,涉嫌掺假(2024 - 03药品抽检通报)”看到这条消息,苏怀瑾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眼神里透露出愤怒和担忧。她深知假药不仅治不了病,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个老人已经够辛苦了,怎么能再让假药雪上加霜呢?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检查和耐心询问,苏怀瑾心里有了判断。“您这病根不在肺,在脾胃。”苏怀瑾点开电子病历系统,耐心地解释道,“长期喝凉性止咳药,就好比往肥沃的土地上浇冰水,时间一长,土地就板结了,脾胃越来越虚弱,痰湿也就越来越重。”
老人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他剧烈咳嗽起来,身体剧烈颤抖。他赶忙从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捂住嘴,咳嗽稍停,手帕上已经沾满了蛋清样的痰液。程野眼疾手快,迅速掏出手机拍下痰液照片,上传到医院AI辅助诊断系统。没过多久,系统就跳出“痰湿证型概率87%”的提示。
确定了病情,苏怀瑾开始为老人精心制定治疗方案。中药处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党参炔苷≥0.030%)15g、麸炒白术(苍术酮≥0.20%)12g、茯苓(β - 多糖≥0.50%)20g、鹅管石(煅制,CaCO?≥95%)10g、海浮石(SiO?≥80%)10g。每一味药材的用量和质量标准,苏怀瑾都严格把控,她深知这每一味药都关乎着老人的康复,丝毫马虎不得。
“鹅管石要打碎先煎。”苏怀瑾在处方上特别标注,字迹工整而有力,“这味药是钟乳石的细枝,《本草纲目》说它能温肺化顽痰,对您的病情很有帮助。”她一边写,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每味药的药性和作用,务必保证药方的精准有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