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案分享
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老陈。老陈是一位 45 岁的上班族,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饮食,让他被胃痛、胃胀折磨了好些年。每次疼痛发作,都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在胃部灼烧,搅得他坐立难安,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一、诊断过程
西医诊断
白骄阳首先为老陈进行了西医方面的详细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老陈的胃黏膜呈现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表现,且伴有散在的糜烂点,这是慢性胃炎典型的胃镜下特征。同时,进行了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结合老陈长期胃痛、胃胀,伴有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西医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
从中医角度来看,老陈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综合判断,属于脾胃虚弱证型。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的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损伤了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二、治疗方案
西药规范化治疗
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治疗指南,白骄阳为老陈制定了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西药治疗方案。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四联疗法。具体药物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日 2 次,每次 20mg,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 值,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枸橼酸铋钾颗粒,每日 4 次,每次 220mg,在酸性环境下,铋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侵蚀,同时还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阿莫西林胶囊,每日 2 次,每次 1g,阿莫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克拉霉素缓释片,每日 2 次,每次 0.5g ,它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效果。疗程为 14 天。
中药选方用药
在中医治疗方面,白骄阳为老陈开具了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的中药方剂,并进行了适当加减。具体处方为:党参 15g、白术 12g、茯苓 15g、炙甘草 6g、黄芪 20g、山药 15g、白及 10g、木香 6g、砂仁(后下)6g 。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三、中药药理作用及配伍技巧
药物协同功效
- 党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能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它含有多种党参多糖、甾醇、微量生物碱等成分,可促进胃黏膜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在方中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
-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其含有的挥发油、白术多糖等成分,能调节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与党参相须为用,增强健脾益气之力,为臣药。
- 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茯苓多糖等成分可调节免疫,还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党参、白术配伍,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是佐药。
-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其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分有抗炎、抗溃疡的作用,还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 黄芪: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黄芪多糖等活性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胃黏膜的修复。
-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药中的多糖、蛋白质等成分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
-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及胶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溃疡面的愈合。
-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其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内积气,缓解胃脘胀满疼痛。
-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砂仁挥发油可增强胃肠动力,调节胃肠功能,与木香相伍,增强行气止痛、健脾和胃之功。
配伍技巧
整个方剂以四君子汤为核心,着重补益脾胃之气,这是针对脾胃虚弱的根本病机。加入黄芪、山药,增强补气健脾之力,且山药兼具养阴之功,使补气而不助火,养阴而不碍胃。白及的运用,巧妙地契合了西医对胃黏膜保护的理念,直接作用于受损的胃黏膜。木香、砂仁则是从调理气机的角度出发,使补而不滞,恢复脾胃升降有序的功能。
四、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黄连、黄芩等(虽本案未用,但在其他相关方剂中常见),具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且与西药联合使用时,可减少细菌的耐药性,提高整体的根除率。同时,中药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抵抗力,这是单纯西药治疗所不具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