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助团体驰援救助队队员赵大伟的为了抢救生命,他忘却了自我,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节奏,让原本就脆弱的肠胃不堪重负。如今,胃脘的疼痛如刀绞般难忍,胀满、恶心、反酸如影随形,胃食管的灼烧感仿佛一团烈火在胸中燃烧。更令人揪心的是,胃镜检查显示食管炎、食管反流性炎症、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胆B超提示胆囊炎症、结石、息肉。这些病症如同凶狠的敌人,无情地折磨着这位英雄。
但此刻,洛阳医馆的医护人员,却化作最温暖的守护,为他驱散病痛,重焕生机。
内服中药处方
处方来源:参考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治胃脘痛之方,结合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中调肝和胃之法,以及现代临床经验化裁而来。
处方:
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2g、炙甘草6g、黄连9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海螵蛸30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香附12g、陈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15g、黄芪30g、白及15g、三七粉(冲服)3g、蒲公英30g、连翘15g、乌药12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药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
1.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含有的柴胡皂苷等成分,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还能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减轻胃脘疼痛 。
2.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等。白芍中的芍药苷能解痉止痛、抗炎、抗溃疡,可有效缓解胃部疼痛,减轻胃黏膜炎症。
3.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现代研究发现,枳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排空能力,改善胃脘胀满症状,其挥发油成分能调节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4.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甘草不仅能补益脾胃之气,还能缓解胃脘部的挛急疼痛,其含有的甘草甜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5.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本方中主要针对胃中湿热,可清泻胃火,消除胃食管的灼热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等胃部致病菌,同时还能抗炎、抗溃疡,促进胃黏膜修复。
6. 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肾、心包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可调节气机,和胃降逆,缓解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吴茱萸含有的吴茱萸碱等成分,能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还具有镇吐作用。
7. 煅瓦楞子:味咸,性平,归肺、胃、肝经。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常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现代研究表明,煅瓦楞子富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和食管的刺激,缓解烧心、反酸症状。
8.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海螵蛸同样具有强大的制酸作用,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愈合。其含有的壳角质等成分,能吸附胃内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9. 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广泛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疼痛,在本方中针对胃脘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含有的延胡索乙素等生物碱,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类似于吗啡,但无成瘾性。
10. 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可清泻肝胃之火,行气止痛,与延胡索配伍(金铃子散),增强止痛效果。川楝子中的川楝素等成分,能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疼痛,但因其有毒性,故严格控制用量。
11.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常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等。香附可调节气机,缓解胃部胀满不适,其挥发油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对胆囊炎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陈皮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改善食欲,减轻胃脘胀满,其含有的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