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骄阳和李雨涵刚刚忙完一上午的门诊工作,正在收拾诊室,打扫卫生,准备下班的时刻,家住团结西街的一个老大爷急匆匆的来到了诊室。老大爷不好意思的说,白医生,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家老伴儿糖尿病,最近便秘的严重,有一个星期没有大便了,肚子胀胀的,你说这怎么办?能不能去家里给看一看?
李阿姨,67岁,糖尿病20余年,脑梗塞,脑血管病,后遗症15年左右,右侧肢体不遂不能独立自主生活,年年或卧床,或坐在床边,有时可以坐轮椅外出,长期便秘,最近一个星期以来,没有大便,腹部胀满,患者欲不清,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不适症状,长期服用各种通便药物。
白骄阳和李雨涵从李阿姨家回到医院已经是将近中午1点钟了,桌上的饭菜已经打好了,两人简单的吃了一些,便投身于为李阿考如何处理他这个问题的思考当中。
李阿姨家柔和的灯光下,67岁的李阿姨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糖尿病20余年的漫长病程,如同一把无形的刻刀,在她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5年前的那场脑梗塞,更是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让她右侧肢体偏瘫,失去了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长期以来,她或是卧床静养,或是坐在床边凝望窗外,偶尔坐着轮椅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然而,比肢体不遂更让她痛苦不堪的,是长期如影随形的便秘。最近一周,她的腹部胀满得如同紧绷的鼓面,却始终无法排便,意识也变得模糊不清,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不适。那些曾经服用过的各种通便药物,如今似乎都失去了效力,她的肠道仿佛陷入了一个黑暗的困局,难以挣脱。这场与便秘的持久战,不仅折磨着她的身体,更在无声地消耗着她的意志。
西医视角下的复杂病症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李阿姨的病情是多种疾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将她的身体紧紧束缚。
糖尿病的长期存在,就像一个“隐形的破坏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悄无声息地损伤着她的自主神经系统,其中,肠道的自主神经也未能幸免。这些神经原本是肠道正常蠕动的“指挥官”,如今却因受损而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肠道蠕动变得缓慢而紊乱,就像一台失去了精准控制的机器,运转得磕磕绊绊。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传输速度大幅减慢,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变得干结坚硬,如同干涸河床中的顽石,难以顺利排出。
15年前的脑梗塞,给李阿姨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右侧肢体偏瘫使得她长期卧床或久坐,缺乏足够的运动。这不仅导致腹肌力量逐渐减弱,更使得肠道的蠕动功能进一步衰退。正常情况下,腹肌在排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就像推动船只前进的有力划桨。而李阿姨的腹肌却因缺乏锻炼而变得软弱无力,无法为排便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得本就缓慢的肠道运输雪上加霜。同时,脑梗塞还可能影响到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使直肠对粪便的刺激变得不敏感,即便肠道内积累了一定量的粪便,也难以触发正常的排便反射,就像失灵的警报器,无法及时发出“需要排便”的信号。
长期依赖各种通便药物,原本是为了缓解便秘的痛苦,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药物依赖性。这些药物初期或许能暂时缓解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自身的蠕动功能也受到抑制,变得更加脆弱和无力。就像长期依赖拐杖的人,腿部肌肉会逐渐萎缩,一旦离开拐杖,行走就变得更加困难。李阿姨的肠道如今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失去了药物的刺激,几乎无法正常工作。
综合以上因素,李阿姨被诊断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便秘、脑梗死后遗症期、药物依赖性便秘。这些病症相互关联、相互加重,共同构成了她当前复杂而棘手的健康难题。
追根溯源:中医理论中的病理剖析
在中医的智慧长河中,每一种病症都有着其独特的根源和发展脉络,李阿姨的病情也不例外。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她的长期便秘属于“虚秘”范畴,且呈现出气虚、阳虚、血瘀、津亏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就像一团纠缠不清的丝线,需要细细梳理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久病卧床,使得李阿姨的脾胃之气日渐虚弱。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如同一个日夜不停运转的“能量工厂”,为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动力。而如今,她的脾胃功能却如同老化的机器,运转逐渐乏力。脾气虚弱,无法为肠道的正常蠕动提供足够的推动力,就像一艘失去了风帆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难以前行。这导致粪便在肠道内的传输变得迟缓,难以顺利排出体外。从舌苔和脉象来看,淡白的舌苔和细弱的脉象,正是气虚的典型表现,仿佛是身体在无声地诉说着能量的匮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