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点:肠管沿系膜轴旋转导致肠梗阻,多见于老年便秘患者,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胀(腹部高度膨隆),X线呈“咖啡豆征”。
- 好发部位:乙状结肠(系膜长、活动度大)。
六、直肠与肛门(Rectum & Anus)
常见病/多发病
1. 直肠癌(Rectal Cancer)
- 特点:占结直肠癌的50%以上,多为腺癌,早期表现为便血(鲜红色,易误诊为痔)、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晚期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疼痛。
- 好发部位:直肠下段(距肛门5cm内,占70%)。
2. 痔(Hemorrhoids)
- 特点: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分为内痔(齿状线以上,无痛性便血、脱出)、外痔(齿状线以下,疼痛、肿胀)、混合痔,久坐、便秘为诱因。
- 好发部位:内痔(截石位3、7、11点),外痔(肛周皮下)。
3. 肛裂(Anal Fissure)
- 特点:肛管皮肤全层裂伤,表现为排便时剧烈疼痛、便血(滴血,鲜红色),多因便秘、大便干结撕裂黏膜所致。
- 好发部位:肛管后正中线(占80%,此处血供较差,易损伤)。
4. 肛瘘(Anal Fistula)
- 特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形成的异常通道,表现为反复流脓、瘙痒、疼痛,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的肛窦。
- 好发部位:肛管两侧(坐骨直肠窝间隙感染常见)。
5.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
- 特点: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多见于老年人、多次分娩女性,表现为肿物脱出、排便不尽感。
- 好发部位:直肠下段黏膜或全层。
总结:各部位疾病特点对比
部位 好发 典型症状 好发因素/人群
盲肠 憩室炎、回盲部肿瘤 右下腹痛、贫血、包块 感染、遗传、慢性炎症
升结肠 右半结肠癌、克罗恩病 贫血、腹部包块、慢性腹泻 年龄>50岁、家族史、吸烟
横结肠 息肉/腺瘤、肠易激综合征 便血、腹痛、黏液便 息肉:年龄增长;IBS:精神压力大
降结肠 左半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 便秘、肠梗阻、血便 动脉硬化、低血压、慢性便秘
乙状结肠 憩室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扭转 左下腹痛、脓血便、肠梗阻 老年、慢性便秘、自身免疫异常
直肠肛门 直肠癌、痔、肛裂、肛瘘 便血、疼痛、脱出、流脓 久坐、便秘、感染、遗传
关键提示
1. 年龄与筛查:结直肠息肉、癌症高发于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结肠镜筛查(尤其有家族史者)。
2. 症状鉴别:便血需区分痔(鲜红、滴血)与肠癌(暗红、黏液血便);腹痛部位对应病变区域(如左下腹多见于乙状结肠疾病,右下腹多见于盲肠/回盲部病变)。
3. 预防重点: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可降低结直肠疾病风险。
淋巴循环特点,包括淋巴引流路径、淋巴结分布及临床相关性:
一、盲肠的淋巴循环特点
1. 壁内淋巴管网
- 结构:盲肠黏膜下层和浆膜层富含毛细淋巴管,形成密集网状结构,尤其在回盲瓣附近和阑尾开口处更为丰富。
- 引流方向:黏膜层淋巴液先汇入黏膜下淋巴管,再穿过肌层至浆膜下淋巴管,最终汇聚至肠旁淋巴结。
2. 区域淋巴结
- 肠旁淋巴结(Paracolic Lymph Nodes):沿盲肠壁分布,直接收纳盲肠壁的淋巴液。
- 回盲部淋巴结:位于回盲瓣周围,接收盲肠、回肠末端和阑尾的淋巴引流。
3. 中央淋巴结
- 右结肠淋巴结:沿右结肠动脉分布,收纳盲肠和升结肠下部的淋巴液。
- 肠系膜上淋巴结:最终汇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经肠干注入乳糜池。
临床意义
- 盲肠肿瘤(如腺癌)易沿淋巴转移至回盲部淋巴结和肠系膜上淋巴结。
二、升结肠的淋巴循环特点
1. 壁内淋巴管网
- 与盲肠类似,黏膜下层淋巴管较丰富,沿肠管纵轴方向引流。
2. 区域淋巴结
- 肠旁淋巴结:沿升结肠系膜缘分布,接收肠壁淋巴液。
- 结肠上淋巴结:位于升结肠系膜附着处,收纳肠旁淋巴结的输出管。
3. 中央淋巴结
- 右结肠淋巴结:沿右结肠动脉走行,收集升结肠中上部淋巴液。
- 肠系膜上淋巴结:最终汇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进入体循环淋巴系统。
临床意义
- 升结肠癌转移路径:肠旁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