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渊没想到,他看到的会是雍州和会州百姓发生了大暴动的画面。
只见雍州府衙门口摩肩擦踵地站满了面黄肌瘦的百姓。放眼望去,少说有几万人。
好在有云柒柒送来的棉衣棉裤和鞋袜布匹,百姓们虽然穿的不算新,但是总不至于衣衫褴褛。
大家口中叫嚷着:“请朝廷给个说法,请钦差大人给条活路!还我们霍渊将军!……”
雍州百姓的暴动主要原因是百姓们得知朝廷派了一位钦差大臣到雍州,给霍渊大将军扣了一堆帽子,要缉拿霍将军。
要知道,霍渊可是雍州守军的主帅,雍州百姓心目中的主心骨。
更令百姓气愤的是这个狗屁钦差大臣竟然说霍将军畏罪潜逃了!
试问,在干旱和地震面前与百姓们同进同出,爱民如子的霍将军,怎么可能不顾百姓的死活,在罪名没查清楚之前畏罪潜逃?简直是无稽之谈!
于是,百姓们断定,一定是朝廷将霍渊将军抓起来了,甚至可能是偷偷杀害了。
雍州百姓谁不知道,神明之所以会赐粮食给雍州,是因为霍家军,而霍家军能够与神明沟通的正是霍将军。如今,霍将军失踪,雍州很快就断粮了。
朝廷这哪里是要抓霍渊啊?这分明是想要了雍州城几十万百姓的命!
因此百姓们表现出了对朝廷、对钦差大人谢怀安的强烈不满。
见百姓们情绪激动,董荀忙出来维持秩序道:“大家的心愿本官知道了,本官一定会向朝廷、向圣上禀明大家的诉求,请大家稍安勿躁!”
这时,为首的百姓大声说道:“朝廷不是派了钦差大人来吗?不是说钦差就能代表朝廷、代表圣上吗?我们要见钦差大人!请钦差大人给雍州百姓一个说法!”
身后的百姓们立即跟着附和道:“对,我们要见钦差大人,请钦差大人给我们一个说法!”
……
董荀见状,忙抬手制止百姓们继续喧闹,大声道:“本官已经派人去请钦差谢大人了!请大家留下几个代表,有什么诉求当面向钦差大人反应可好?人太多了,也不方便钦差大人听取民愿。”
闻言,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做代表?
自古以来,闹事的总有那么几个煽动者,大多数民众是为了个人利益选择了从众。
很快百姓们就选出了十几个代表,被董荀安排人请进了府衙。
董荀看着还围在府衙门口的迟迟不肯散去的百姓,揉了揉太阳穴,大声道:“本官到雍州任职六载,自问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百姓,请大家信我董荀一回,粮食的问题一定会解决的!请大家先回去吧。”
带头的几人已经被请进府衙了,外面的百姓没有了主事人,想着董大人确实在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实事,就相互规劝着,缓缓散去。
看见百姓们一点点离开,董荀才长出了一口气。
但是他心里清楚,霍渊一日不回雍州,雍州的粮食问题就加剧一分。
再拖下去,早晚要爆发更大的问题。
他在心中默默祈祷着,霍将军可千万不要有事啊!雍州几十万人还等着你救命呢!
十几位百姓代表,被董荀请到内堂,静静地等待着钦差大人接见。
结果,半个时辰过去了,钦差谢大人还没有露面。
为首的大汉站起身,躬身向董荀行礼,沉声问道:“董大人,请问钦差大人何时召见我等?”
董荀也有些着急,忙命师爷再去军营那边看看情况。转头笑着对大汉说:“这位兄台请稍等,本官派人再去催催。”
很快,前后两波派去请谢怀安的人都回来了。
师爷附在董荀耳边小声说:“在军营中没有找到谢大人,询问了守城的官兵,昨日下午,谢大人带着侍卫出城了,至今未归。大人,您看这该如何是好?”
董荀闻言,眉头紧锁,在心里将谢怀安骂了几百遍。
这个谢怀安,将雍州搅得一团乱,难道拍拍屁股跑了?还真是他能干出来的!
“命人去请方将军!”董荀沉声道。
几位百姓代表见师爷与董荀似在密谋着什么事情,心中隐隐感到不安。心想该不会董大人准备将他们扣押下来吧?
大汉再次起身,恭敬道:“大人,如果钦差大人不方便接见,我等就先回去了!”还是回到大部队心里踏实些。
其他十几个代表也纷纷起身,准备离开。他们都害怕自己成了那个“出头鸟”。
董荀闻言,也站起身,面露苦涩道:“不瞒众位,钦差谢大人昨天带着手下,不辞而别,离开了雍州,本官也是刚刚得到消息。”
“雍州的事情,还是要雍州自己解决,本官已经命人去请霍家军如今的主事人方信方将军了,请大家稍等片刻。”
百姓代表闻言,面露狐疑,钦差还可以不辞而别吗?
他们哪里知道,谢怀安就是怕面对百姓的“无理取闹”偷偷溜走的。
霍渊通过铜镜,听到董荀与几位百姓代表的谈话,心中疑惑,谢怀安还没有抓到自己怎么走了?总不会真的是饿了两天肚子,受不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