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到了!”
李风顺和高文革立刻跑回来,围在他身边。
于志歧小心地张开一条指缝,夹住一只翠绿的大蝈蝈,说道:“把蝈蝈装起来。”
高文革拿出蝈蝈笼,放走蚂蚱,将蝈蝈放了进去。看着蝈蝈不叫,高文革问道:“为什么它不叫呢?”
“蝈蝈喜欢晒太阳,晒一会儿就会叫了。”
高文革和李风顺跑到树木稀少的地方,把笼子放在一块石头上,等着蝈蝈叫。
于志歧见两个小孩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便喊道:“别在那儿发呆了,走吧!”
听到大哥哥的呼喊,李风顺拉着高文革,拎着蝈蝈笼跑了过来。
来到石嘴岩,李风顺一马当先,于志歧和高文革也跟着走上了岩石。
于志歧仔细观察了许久,说:“这岩石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力所为。石头平台虽然和普通石头不太一样,但也只能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李风顺却不认同,讲述了自己的梦,梦里这里是一座很大的房子,如果挖一挖,里面应该有很深的洞。
于志歧说:“有梦是好事,但梦不能当作证据。”
高文革是第一次上石嘴岩,上次他和几个哥姐在外面没敢进来。
他看了看,说:“这不就是几块大石头嘛,你还说有房子有山洞,简直是胡说八道。大哥,这小子脑子有病,你可别信他的。”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走下石嘴岩。下山时,蝈蝈终于叫了起来。
于志歧喜欢爬山,也爱去石嘴岩,李家三兄弟也有同样的爱好。
一来二去,李雷顺、李云顺也和于志歧结识了。
于志歧上学的时候,穿着朴素,吃得也不好。
因为自卑,他不太爱和同学一起玩耍,只能在教室或者家里看书。
他学习成绩优异,文笔出众,字也写得十分漂亮。
民工连出板报时,宋东方看到他的作品,询问过后对他很是认可。
宋东方正需要一个帮忙写稿的人,进厂名单里有于志歧,宋东方便安排他到厂办当了秘书。
秘书因为工作原因,接触的信息多,自然知道得也多。
有一次,李风顺哥仨上山采蘑菇,看见于志歧也在山上。
闲聊时,他们问起为什么要建三线,为什么选在这里。
于志歧回忆起自己在民兵团及厂办看过的文件,思索片刻后,说出了以下理由: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爆发了珍宝岛事件。
同年4月,部里在重庆召开会议,制定了一二三线和大城市的企业战略疏散、搬迁以及就地打洞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上级部门依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加速大三线建设的同时,相应推进了小三线建设。
1969年6月,省三线指挥部成立。
8月,指挥部派出小分队深入辽西山脉。
辽西山脉全长410公里,起始于锦海市,终止于韩河市。
两市中间部位的山脉较高,长度约200多公里,纵深50公里左右。
锦海市在这片山脉中有两家大二型国营企业,一家是煤矿,一家是铅锌矿。
这片山脉中还有朝河市的一家中型钢铁企业。
矿山和钢厂各有铁路线与外界相连,三线企业落户山区后,既有利于靠山隐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闭环的军品生产区。
省三线指挥部与某主管部局协调后,决定搬迁建设八家军工三线企业,并协调其他部委搬迁若干家军品配套企业。省军区也决定在此新建三个战备库。
锦东厂的落户地点由省三线指挥部指定在锦海市威宁县八叉公社压儿山山脉附近。
为保障三线建设,1969年9月末,锦海市、朝河市成立了十几万人的民工团。
各县按照指挥部要求,从县里向辽西山脉的十七个三线建设工地修路、通电、通水。
威宁县民工团团长与政委兰小柱带领6000名民兵,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吃着高粱米,啃着咸菜,从城里向山上进发。
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在各个山脚下、槐树旁支起帐篷,露天立起炉灶,炊烟袅袅升起。
市建设三大队到达威宁县时,民工团利用原有公路及新修的简易公路已经抵达八叉。
县三线接待站的同志带路,将三大队的同志送到八叉,不久后又把保东筹备组的同志也送到了这里。
三股力量汇聚后,压儿山下的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个偏僻山区,高差达二百七十米的坡谷地里,工地指挥部的领导与民工、工人一同参与建设。
由于汽车数量不足,大家上坡搬砖头,下坡抬石头。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大家加班加点,只为确保工程能够按时完工。
可以说,民兵团是三线建设最早的保障力量,没有民工,就没有三线建设。
三线人理应向民工致谢,包括那些没有进入三线厂的下乡青年,以及农村户口却没机会进入三线厂的农民,然而,这份感谢却一直未曾说出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