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旺听了宋东方的话,赞同地点点头,随后打电话叫袁国岭过来。
等人都到齐后,谢云旺接着说道:
“老宋说得对,理发的问题必须一并解决。
老宋,你和老袁负责解决理发难题;政工部门则从思想层面入手,解决大家如何看待困难以及怎样团结的问题。
我再强调一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要正确对待,对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要像亲人一样,相互包容、融合。
大家想想,要是那两个打架的人都来自老厂,还会打起来吗?肯定不会。”
刘海福点头表示认同,其实他早就知道这件事,昨天他就在现场,只是当着领导的面,他没好意思说。
回到科室后,刘海福叫来李云顺,把这项任务交给他,要求他写一份宣传材料,重点突出两点:
一是困难是暂时的,肯定会得到解决;
二是大家来自不同地方,要正确对待三线建设的战友,要知道以后都在这山沟里生活,用不了几十年,大家说不定都成亲戚了。
李云顺接到任务后,思索良久,却不知从何下笔。
回家吃晚饭时,他说起了这件事,两个弟弟抢着描述当时的情况。
说完后,李雷顺还提到当时李文化就在他前面。
李文化是党委委员、职工代表,也是劳动模范,大家都认识他。
他常说,从记事起就经历战乱和饥荒,解放前资本家的冷酷无情,让他对旧社会深恶痛绝。
到了保东后,军工厂的良好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工人待遇,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才是他的大救星。
他对待工作满腔热忱,每天都主动加班,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他的热情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厂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希望这样的同志越来越多,也希望保东能为抗美援朝前线部队生产出更多物资。
由于自身努力和领导关怀,1951年7月1日,刚到保东不久的李文化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还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1952年又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
三线建设开始时,他第一批来到这里,是三线厂里为数不多的八级工。
李文化总是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毛主席语录装在口袋里,天天学习《毛泽东选集》。
那天排队理发时,他正小声读着1960年第1版、1968年1月黑龙江第15次印刷的《毛泽东选集》第1316页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人民解放军又是一个工作队,特别是在南方各地用北平方式或者绥远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是这样。”
李雷顺排在后面,忍不住问道:“北平和绥远是哪儿?”
李文化放下书,回过头耐心解释:
“北平就是北京,解放前叫北平。绥远在内蒙古中南部,解放前有绥远省,解放后并入内蒙古了。”
他们正说着,前面突然打了起来。
李文化赶忙过去劝架,看到有人头破血流,他顾不上理发,扶着受伤的人去了卫生所。
李云顺去找李文化,想了解他的想法。到的时候,赵铁柱正带着同事给李文化理发。
李云顺说明来意后,李文化老师傅表示对打架一事难以理解,他觉得先建设后生活的方针是正确的,为这点小事打架实在不可理喻。
谈到老厂人员和外来人员的关系时,李文化说,他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矛盾,大家刚到保东的时候,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怎么到了三线就不能和谐共处了呢?
政工部门的宣传引导文章下发后,在职工内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还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宋东方和袁国岭把解决理发问题的任务交给了李春雨。
李春雨知道谁会理发,可找了几个人,人家都不愿意干,理由是国营单位的人不能干大集体妇女干的活。
没办法,李春雨只好让后勤采购了几套理发工具,在大集体找了两名妇女跟着学徒,还跟请来的师傅说,教会徒弟就可以回车间。
学了一段时间后,房间安排下来了。
袁国岭把一间安排成理发店,一间作为缝纫铺,一间当作修理铺,负责修鞋和修自行车,另外安排两间作为男浴室、一间作为女浴室。
袁国岭和李春雨研究房间分配的时候,孙加和多次来找他们。
孙加和是卫生保障组组长,刚来时,工厂只有她一位医生。
好在部队和建设三大队各有一位医生和护士,五个人分散在三处,勉强能满足看病、治病的需求。
部队撤回时,部队医生程玉林申请转业留在了三线。
程玉林本有机会回到城里,但为了孩子不用下乡,便请彭大军帮忙,最终转业到了锦东机械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