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中威胁
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穿透云层,尖锐的防空哨声就撕裂了根据地的宁静。陈长安从睡梦中惊醒,右手已经本能地摸上了枕边的驳壳枪。他赤脚冲到院子里,冰凉的露水浸湿了脚掌也浑然不觉。
"团长!东北方向!"警卫员小刘指着天空大喊。
陈长安举起望远镜,三架涂着猩红膏药标志的九七式侦察机正嚣张地在根据地低空盘旋。它们飞得如此之低,甚至能看清飞行员戴着风镜的面容。其中一架突然俯冲,机翼下的7.7毫米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在村口的谷仓上打出一串碗口大的弹孔。
"王八蛋!"张大彪一拳砸在门框上,木屑簌簌落下,"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七次了!昨天三营的炊事班差点被扫射..."
赵刚快步走来,眼镜片上还沾着洗脸时的水珠:"刚接到内线情报,冈村宁次调来了新组建的第五航空战队。"他展开一张手绘地图,"这些侦察机每次的航线都经过我们的兵工厂、医院和指挥所。"
山洞里,紧急作战会议的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各营连长围着粗糙的木桌,脸色比锅底还黑。炮兵连长李铁柱把缴获的日军钢盔往桌上一摔:"咱们现有的家伙根本够不着!汉阳造打上去跟挠痒痒似的,缴获的九二式射程才800米!"
陈长安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突然停在了一处用红笔圈出的区域——这里是三天前被轰炸的医疗队驻地,五名伤员和两名护士永远埋在了那片废墟下。他的指尖微微发抖,脑海中突然闪过前世在军事博物馆见过的展品——那挺威风凛凛的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曾在朝鲜战场上让美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防空利器。
"给我拿绘图纸来。"陈长安的声音异常平静,却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战栗,"再叫老王带上他的工具手册。"
(2)图纸诞生
兵工厂的密室里,三盏煤油灯将墙壁照得通明。陈长安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铅笔在特制的绘图纸上勾勒出一道道精确的线条。时而他会突然停笔,闭目沉思片刻,然后继续挥笔如飞。
老王和五个技术骨干围在旁边,不时发出惊叹。那些精妙的机械结构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带液压缓冲装置的旋转底座、联动闭锁的供弹机构、可调节的环形瞄准具...
"老天爷..."老锻工张大山摸着胡子拉碴的下巴,"这枪机结构比小鬼子的九二式复杂十倍不止!"
陈长安头也不抬地解释:"双联装设计,使用14.5×114毫米专用弹药,理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高1500米,每分钟理论射速1200发,考虑到散热问题,实际控制在600发左右。"
赵刚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这...这完全超出了现有技术水准!光是这个液压缓冲系统,就需要精密加工的..."
"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陈长安用红铅笔圈出几个关键部件,"底座可以用缴获的坦克履带板改造,闭锁机构参考马克沁的原理简化,液压系统..."他顿了顿,"用汽车减震器加上缝纫机油试试。"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版完整图纸终于完成。陈长安活动着酸痛的手腕:"老王,立即组建特别攻关小组。优先解决这三个核心部件。"他用铅笔重重地点了点图纸上的供弹机构、枪管和缓冲系统。
材料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废铁"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这些都是战士们从各个战场收集的日军装备残骸:扭曲的炮管、炸变形的坦克履带、半融化的机枪零件...
"材料倒是够。"老王苦笑着踢了踢一个锈迹斑斑的炮闩,"但加工这些特种钢,咱们那台老掉牙的车床..."
"把全根据地最好的十二个工匠都调来。"陈长安抓起一块炮弹皮掂了掂,"告诉同志们,我们每提前一天,就能少牺牲一批战友!"
(3)攻坚克难
兵工厂最深处的山洞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昼夜不息。三十多名精选出的工匠分成三班倒,汗水在煤油灯下闪着光。最大的难关是枪管制造——根据地根本没有能够加工长径比如此之大的深孔钻床。
"用老祖宗的法子!"老锻工李铁锤想出了土办法。他们挑选出缴获的日军75毫米山炮炮管,锯成合适长度后烧红,然后用特制的钢钎一点点"挤"出膛线。三十多个壮小伙分成六组,每组五人轮流抡锤,昼夜不停地锻打。
年轻的钳工小刘在加工闭锁机构时,因连续工作36小时导致精神恍惚,右手三根手指被铣床齐齐切断。当卫生员要送他去后方医院时,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却挣扎着从担架上滚下来:"让我看着它完工...我爹娘都死在鬼子轰炸中...这仇..."
七天后,第一挺样枪终于组装完成。测试场上,这尊泛着蓝光的钢铁巨兽让所有围观者屏住了呼吸。但随着陈长安一声令下,"咚咚咚"的闷响只持续了五发就戛然而止——炽热的弹壳卡死在枪膛里,差点把射手的脸烫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