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部门的报告更令人触目惊心:赵凛事件后,"正义联盟"的模仿者激增,暗网上甚至出现教人如何完美犯罪的教程。林深意识到,真正的审判才刚刚开始。
他开始筹备一场特殊的展览,地点就在星耀中学的礼堂。展厅入口处,周远、陆明的照片旁,循环播放着郑明远的庭审供词。往里走,电子屏实时滚动着网络暴力的案例:某个高中生因被同学造谣,在天台边缘站了整整三个小时;一位单亲妈妈被污蔑虐待儿童,家门口被泼满红漆。
"这些不是故事,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林深在开幕式上对着镜头说,"当我们轻易相信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当我们用恶毒的语言攻击陌生人,我们就成了暴力的帮凶。"
展厅的尽头,是一面互动墙。参观者可以匿名写下自己经历过或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事件,屏幕下方,AI实时生成关键词云。"后悔恐惧无法呼吸"等词汇不断膨胀,最终汇聚成巨大的"对不起"三个字。
陆雨成为了这场展览的志愿者。她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来访者,有人痛哭流涕地忏悔,有人愤怒地控诉,也有人沉默地站在某张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开。"我曾经以为复仇能带来解脱,"她在留言簿上写道,"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救赎,是让悲剧不再重演。"
赵凛的判决结果公布那天,林深去了监狱。透过铁窗,他将展览的照片递给对方。赵凛凝视着照片上的互动墙,突然笑了:"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努力让世界变好。"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格斗手套钥匙扣,那是陆明留给他的最后礼物,"如果重来一次...我应该会选择相信你。"
城市的夜色再次降临,林深站在警局顶楼,看着万家灯火渐次亮起。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新消息,是展览的留言系统推送:"今天我删掉了一条没核实过的吐槽微博,这算不算为正义出了份力?"
他回复:"算。正义的大厦,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微小举动搭建而成。"远处的夜空划过一道闪电,照亮了警局墙上的警徽,也照亮了这座经历过血雨腥风,却依然在努力重生的城市。
第十一章:破茧新生
展览开幕三个月后,林深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新的卷宗。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案件不再是暴力犯罪,而是围绕网络侵权、名誉纠纷的民事调解。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文件上,"网络暴力预防条例草案"几个烫金字在光影中闪烁。
"林队,有个特别的案子。"小李抱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是某短视频平台的热门争议视频。视频里,外卖员小陈因为送餐迟到两分钟,被顾客拍下怒吼的画面,配文"态度恶劣,必须封杀"。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小陈的个人信息被扒出,收到无数辱骂短信。
"更严重的是,"小李调出后台数据,"有人冒充小陈发布极端言论,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外卖员都是危险分子'的极端论调。"
林深皱眉调出小陈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压抑的哽咽:"我那天只是着急解释,我妈在医院等药...现在老板要开除我,我女儿的学费..."
这个案子像根导火索,点燃了林深筹备已久的计划。他联系了陆雨和网络安全专家,在展览现场发起"真相实验室"活动。活动现场摆放着VR设备,参与者戴上眼镜,就能亲身体验被网络暴力的窒息感:无数弹窗在眼前炸开,辱骂声从四面八方涌来,虚拟的自己被淹没在恶意的洪流中。
"这是根据真实受害者的心理测评数据模拟的。"陆雨在一旁解释,"我们希望大家明白,每一句未经核实的指责,都可能成为杀人的凶器。"
活动当天,小陈也来到现场。他站在互动屏幕前,颤抖着输入自己的故事。很快,屏幕上出现了数十条鼓励的留言,还有其他外卖员分享相似经历。人群中,当初拍摄视频的顾客红着眼眶挤到前面:"对不起,我当时太冲动了..."
与此同时,警局联合网信办推出了"网络暴力一键举报"平台。技术团队开发的AI监测系统,能实时识别恶意言论,并自动关联警方数据库。上线首日,就接到了237起有效举报,其中不乏有组织的水军攻击。
在一次专项行动中,林深带队捣毁了一个隐藏在城中村的网络黑产窝点。房间里堆满二手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无数虚假账号,墙上的白板写满制造热点的"剧本":如何利用性别对立、地域歧视快速引爆舆论,如何通过"带节奏"赚取流量分成。
"我们也是没办法,"被抓获的团伙头目苦笑,"有人出钱让我们骂谁,我们就骂谁。那些骂人的话,我们自己都不信。"
这些案件的曝光,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震动。立法机关加快推进网络暴力相关法律的制定,各大平台开始实施更严格的实名制和内容审核机制。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教材,教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