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狱中上书与绝望挣扎
李斯入狱后,深知自己处境凶险,但他仍心存一丝希望,试图通过上书为自己辩解,挽回局面。他在狱中多次上书,言辞恳切,饱含着对自己一生功绩的回顾和对当前冤屈的申诉。
在第一封上书中,李斯历数自己为秦国所做出的六大功绩。他提及自己辅佐秦王嬴政,离间六国,为秦国统一大业出谋划策;主张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等。他希望胡亥能够念及他的功劳,明辨是非,赦免他的罪行。然而,这封上书被赵高截获,赵高将其扔到一边,冷笑道:“囚犯怎么能上书!”
李斯并未因此放弃,他又接连上书,在后续的上书中,他开始反思秦朝当前的局势,指出秦朝面临的危机并非他的过错,而是赵高弄权所致。他提醒胡亥要警惕赵高的阴谋,以免秦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这些上书同样都被赵高扣下,根本无法到达胡亥手中。
在绝望中,李斯开始进行挣扎和反抗。他在狱中拒绝承认谋反的罪名,尽管遭受了赵高的严刑拷打,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他试图唤起狱卒的同情,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冤情传递出去,但狱卒们畏惧赵高的权势,无人敢相助。
李斯也曾想过以死明志,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含冤而死。他心中还抱有一丝幻想,期待着有一天真相能够大白,自己能够沉冤得雪。于是,他在狱中继续忍受着痛苦和折磨,等待着渺茫的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绝望,赵高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胡亥也被赵高蒙蔽,自己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停止内心的挣扎,在黑暗的狱中,他的灵魂在痛苦地呐喊,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和无奈。
3.腰斩咸阳与家族覆灭
在赵高的严刑逼供下,李斯最终被迫认罪。公元前208年,曾经权倾一时的李斯被押往咸阳市集,执行腰斩之刑。那一天,咸阳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到街头,目睹这一曾经辉煌无比的丞相的末路。
李斯身着囚服,蓬头垢面,脚步踉跄地走向刑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吏,凭借着才华和努力,一步步成为秦朝的丞相,权倾朝野,荣耀至极。然而,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心中五味杂陈。在走向刑场的途中,他看着身旁一同被押解的二儿子,老泪纵横,悲戚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往昔平淡生活的无限怀念和对如今悲惨结局的深深无奈。
随着刽子手的大刀落下,李斯的生命就此终结,鲜血溅满了咸阳市集的土地。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被夷灭三族。曾经显赫一时的李氏家族,在瞬间灰飞烟灭,只留下一片凄凉。
李斯的悲惨结局对秦朝产生了重大影响。李斯是秦朝的重要支柱之一,他在秦国统一和秦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死使得秦朝失去了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和决策者,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被打破。赵高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秦朝的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失望和不满,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斯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他虽然为秦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在权力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参与了沙丘之变,与赵高同流合污。他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最终自食恶果。他的故事也给后人敲响了警钟,警示人们在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李斯的结局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深刻教训,让后人不断反思权力、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八、历史评价:功过是非与后世影响
1.历史功绩的肯定
· 辅佐嬴政统一六国:李斯初入秦国后,凭借自身才华得到吕不韦赏识,进而有机会接近秦王嬴政。他向嬴政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战略,精准地把握了当时的局势。韩国实力较弱且地处要冲,先灭韩既能打开东进大门,又能威慑其他诸侯国。同时,他建议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离间六国君臣关系,成功瓦解了六国联盟,减少了秦国统一的阻力。在李斯的谋略和王翦等将领的军事行动配合下,秦国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用十年时间结束了东周五百年的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 推行政治制度改革:秦朝建立初期,李斯力主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从历史经验出发,看到周朝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的弊端;从现实需求考虑,郡县制能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提高了行政效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延续两千多年,为后世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政治借鉴,保障了国家的长期统一和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