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队伍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奔波,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队,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种特殊的默契。这种默契仿佛是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解洪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宁开正面前,微笑着说道:“你们好,我们是远征军,正赶往东北。”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信。
宁开正看着解洪英,嘴角也泛起了微笑,他回应道:“你们好,我们是119团,也是去东北。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你们,真是缘分啊!”他的语气亲切而友好,让人感到温暖。
双方的战士们开始相互交流起来,他们分享着彼此的经验和故事,讲述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穿着不同的军装,但都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都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而不懈努力。但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特别是北方的风说来就来,刮得尘土飞扬,人难立足。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又将道路淹没,变得泥泞不堪。战士们艰难地在泥水中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行军速度也因此大大减慢。
“这雨下得可真不是时候,我们的行军计划要被耽误了。”解洪英皱起眉头,看着被雨水浸湿的军装和脚下的泥泞道路,心中有些焦虑。
谢玉兰紧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这雨下得这么大,道路泥泞难行,我们要怎样才能按时赶到东北呢?”但解洪英却表现得异常乐观,她鼓励大家道:“别担心,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绝对难不倒我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劲,一定能够按时抵达东北!”士兵们在雨中艰难地前行着,他们的脚步虽然有些踉跄,但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滑倒了,他们便迅速爬起来;鞋子被泥巴粘住了,他们就干脆脱掉鞋子,光着脚继续前进。雨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寒意阵阵袭来,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始终不曾熄灭。
前往东北的大路上,络绎不绝的战士们每过一个地方,都会遇到许多当地的百姓。这些百姓们看到这些不畏艰辛、奔赴东北的战士们,都深受感动,纷纷自发地送上食物和水,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一位老人满含热泪地对战士们说道,“一定要平安归来啊!”战士们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他们纷纷向老人道谢,并表示一定会不辱使命,尽快赶到东北,完成任务。
119 团如疾风般迅速行动,终于提前抵达山海关,登上了最后一趟列车。战士们像疲惫的旅人,躺在闷罐车厢里,伴随着哐珰哐当的铁轮铁轨碾压声,沉沉地进入了梦乡。当他们睁开惺忪的眼睛,发现已经到达了奉天。接着,列车继续前行,如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哈尔滨疾驰而去。
此时的东北大地,硝烟弥漫,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灰色的帷幕紧紧地包裹着。尽管关东军已经如残阳般宣布投降,但仍有一些残余势力如顽强的野草,在负隅顽抗。他们紧握手中的武器,妄图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制造混乱和破坏。
宁开正率领着 119 团,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苏联军队手中接过了四平东门的一个防区。这片区域原本是日军的占领地,但现在,大批的日本士兵已经被苏军关进了战俘营,还有一部分日军则被苏军强行拉去了西伯利亚,去那里开矿挖煤。
战士们看着空荡荡的防区,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他们纷纷向宁开正发问:“团长,不是说让我们来接受鬼子投降吗?怎么一个鬼子都没见到呢?”
宁开正微微一笑,宽慰道:“苏联红军已经把日本鬼子全部消灭了,不用我们再打仗,这难道不好吗?正好可以让大家休息休息嘛!”但宁开正的心里却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轻松。他暗自思忖着:也许我们到东北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接受日军投降,而是另有其他任务。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级就下达了新的命令。明令要求 119 团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坚决保护苏联红军移交给他们的防区和阵地,绝不允许任何人来抢占。而特别需要防范的,就是国民党军队和土匪。
自 1931 年起,抗联宛如钢铁长城一般,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胜利的曙光终于如破晓之阳,照亮了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大地。为了更为有效地配合八路军作战,抗联如离弦之箭般纷纷派出骨干代表,马不停蹄地前往八路军中,详尽地介绍当地的情况。他们不仅组织起民兵队伍,如铜墙铁壁般协助部队剿匪反特,更全面清查日伪资产,收缴武器,让敌人无处遁形。
一些如鬼魅般隐藏在暗处的日军特务,却如阴魂不散,隔三岔五地搞破坏,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如泰山压卵般的严重威胁。面对这一险峻形势,宁开正如临危受命的勇士,应地方党组织之邀,毅然决然地决定采取雷霆万钧之手段,加大巡查力度,让敌人的阴谋诡计无所遁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