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听得要三五日的时间才能把东西备好,自知自己肯定帮不上忙,毕竟这是道家的东西,他是一窍不通的。当下说道:“道长受累了。这里离秦始皇陵不远,我想利用这时间去看一看,一则增加些阅历,二则,也是受人之托。”
周道长奇道:“什么人会托公子去看始皇陵墓啊?”
徐霞客笑道:“死人。”随便把郦小倩为实现郦道元遗愿而招婿一事说了一回。
周道长大拇指一翘,赞道:“徐公子一诺千金,果然是君子!既然这样,我也不强留公子,公子去看看始皇陵墓,回来可一定要再住在老道的道观才行。”
徐霞客笑道:“这个自然,我还要看道长大展法力,普渡众生呢。”
两人相互夸奖了几句,徐霞客也与周道长拱手而别。
徐霞客下了山,在山下的旅店拉了自己的马出来,结算了草料钱,先站在路边翻看《山海经》,看那上面关于秦始皇的陵墓都记了些什么,好到时候一一对照,看可有什么错误和疏漏。自然,他认为这种错误和疏漏不大可能出现,毕竟秦始皇的陵墓实在太有名了,就算只看史料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不过他既然到了这里,也就审查一下,是个以备万一的意思。
《水经注》在《渭水经》一章中,对秦始皇陵墓做了极为详细的论述。首先谈到了风水,说到陵墓的选址原因,郦道元认为: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不过秦始皇的陵墓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它的陵墓是朝东的。
一般而言,帝王的陵墓都是面南背北的,秦人有西方为尊的习俗,那么无论是以帝王的习俗还是秦人的习俗,这个陵墓都不会是朝东,要么向南,要么向北。这在古代典籍中记载很明确:
《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西南隅,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
那么为什么秦陵会向东?《水经注》做了解说:
原来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宣太后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
而且,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
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至于陵墓布局,《水经注》里说道: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千丈,北墙有二门,东、西、南三墙各有一门。
外城呈矩形,周长二千丈,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四百多个,范围广及百里。
《水经注》既然以水为名,自然对水多加关注,特别是“下穿三泉”的秦陵如何防水防盗问题。
《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也就是说,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结果,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变成了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的风水宝地。
不过既然是环水,就要防水。防水的办法可说很惊人:
在秦陵的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六十丈,南北四十丈,南墙宽五丈,北墙宽七丈。据说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二指厚,相当精致和坚固。整个墙的高度约十丈,极为壮观,在土墙内侧,还有一道石质宫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