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这时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属吴国吴兴郡,归古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八百多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杭州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被誉为人间天堂。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着。而所谓西湖十景,其实有三种说法,包括:
旧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三评西湖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徐霞客坐在船上,无限神往,想象着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不知不觉,船已到岸,徐霞客抬眼望去,却是一惊。
岸边上,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居然有一大队的官军驻守。
这是怎么回事?徐霞客一脸的疑惑,告别了送他的军人,信步下船,才走几步,却听得身后有人叫他。
徐霞客回头看去,正是在九里山结识的好友白不信!
“徐游击,你也来了?太好了!”白不信满脸喜色,“孙将军正要发文书向朝庭要你来帮忙呢。”
徐霞客心中又是一惊。他这个巡查是假的,如果孙将军真向朝庭发文书,立刻就会被识破,他急忙问道:“为什么?”
“人手不够啊。”白不信叹息道,“叛军在九里山被击败了,但又有新的叛军大量聚集,这一回他们以黄山为根据地,占领了大片地区,朝庭下了大决心,分左中右三路大军清剿,咱们是左路军,仓促之间,哪有那么多将领可用?所以孙将军想向朝庭写文书请把你调来。”
徐霞客心中叹息。
黄山,他正要去黄山!
“请通报孙将军,我来了,让他不必再向朝庭写文书了。”徐霞客当机立断,既然他必须到黄山,而黄山又为叛军所占领,况且如果他不加入,孙扬会给朝庭写文书,那时麻烦就大了,还不如干脆加入官军,一则可以安全到达黄山,二则也免了身份被揭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