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着手重点查清这个宋大姐品牌的酸菜的销售点,根据上面印的出厂日期,民警们开始寻找同批次的酸菜,看看到底从哪些商店或超市出售过同品种的酸菜。
【重要物证】
几组侦察员分头行动,很快,一组就在案发现场不远处,发现有一家小超市出售这种品牌的酸菜。
而其他组在经过细致的摸排之后,商户都说没有买过这种牌子的,说明在案发现场只有这一家出售过,于是侦察员重点围绕这家超市展开调查。
“这个买酸菜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还记得吗?”刑警问小超市的老板娘。
“记得,那是在过小年的下午,一个约40岁上下的女的过来买的,她当时买了两袋。”
“你每天接触这么多顾客,为何对这个女的记得这么清楚?没搞错吧。”
“没错,我这个人就是记忆特别好,一个人我只要见过一次,即使半个月以后,我能回忆起在哪见过,而且,她当时戴着一条长长的围巾,出门的时候围巾在门把手上挂了一下,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什么颜色的围巾?”
“颜色嘛,可能是红色,还是其它色!这有点记不清了。”
“身高大约多高?”
“比我高一点,大约1.64米左右。”
“我估计是外地来这打工的。”老板娘补充说。
“你昨认为她是外地人?”
“我开店这么久,很少有本地人买酸菜,家家户户有啊。”
老板娘的这点说法和侦察员的推断是契合的,很可能这名女子是一名外地人,也可能是赤峰其他地方的,只是由于其他原因暂时租住在此地。
侦查员认为,这个商店老板娘提供的这条信息很重要,而这个女子是否就是被害者,要等 下一步的侦查才能确定,但,每名侦查员的心中都感觉此案快要接近真相了。
“她买完后,朝哪个方向走了?”
“出门后向左拐,好像走了一段后,又向左拐进了那个胡同。当时她出门后,我也出来看了一眼,没错,就是拐进那个胡同了。”老板娘回忆了一下,回答得很清晰,也很肯定。
侦查员一看,那个胡同的方向正是奔着抛尸现场去的。
红色的围巾?40岁左右的女子?酸菜?胡同?这难道是巧合?
从各条信息综合起来看,很可能购买酸菜的这名女子,就是被害人,在案件分析会上,大家讨论得兴奋起来,刑警们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重点查清这名女子。
于是,侦查员围绕这个胡同走了一趟,这是一个狭长的胡同,两边没有路灯,到了夜晚,胡同四周一片漆黑。
而这条胡同是被害人回家的必经之路,是不是该女子在夜间行走的时候,突然遭遇不测?
【两名搬运工】
正在侦查员第二次返回小超市了解情况时,老板娘提供了一个让侦查员更加兴奋的信息,这个老板娘居然认识这名女的。
“你怎么认识这名女子?”一般刑警了解线索时,必须要有个精准的说辞,或者说是合乎情理的解释,以免将侦察方向走入歧途。
“你们第一次来问情况走了以后,我慢慢回忆起来,这个女子我的确认识,她是郭子的相好,我也不知道他们俩确切的关系,但是关系很亲密,这一点是肯定的。”
“郭子是谁?”
“他是在菜市场那边的装卸工,经常开着一辆三轮车,哪家要下货装货,或者运点啥的,他都去做。”
这就很清楚了,如果找到郭子,那名女子的身份就清清楚楚,案件的侦破也指日可待,现场的干警心中充满了期待。
“那你怎么对郭子认识的?”侦查员感觉这个女老板记忆力真不赖。
“除了这个小超市,我还开了一个小旅馆,郭子和阚大嘴两人在我旅馆里包房住了一段时间,开始的时候结帐挺爽快。
后来,一直赊账,我就把他俩给撵了出去,所以我对郭子很熟悉,他俩到现在还有几百元没有结清。”
后来侦查员得知,大约一年前,那个叫郭子的男人和这个买酸菜的女人,一同来她旅馆里开过房,所以女老板对这个女的印象很深。
下一步的重点,是查找这个郭某,这个倒不是难事,只要到市场上多打听几个人,一般情况下,搬运工互相都熟悉。
侦查员还是先把案发现场的那条围巾拿给这个超市的老板娘确认一下,如果当时买酸菜的女子不是戴的这条围巾,那么被害者身份将会另有其人,而前期的推断将一切从头开始
当警察将这条带有血迹的红色的长围巾出示给老板娘看的时候,她愣了良久,说道:“这个颜色我不敢肯定,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老板娘的回答让干警心里一凉,随即追问道:“你再仔细想想,到底是不是?”
“这个我不能胡说,因为我印象中她肯定是戴着一条长围巾,但至于是不是这个颜色,我确实说不准。”
“不过,你们要想确认那个女的,只要到市场上找到郭子,就清楚了,如果你们找不到郭子,就找那个阚大嘴,他们一直关系很好,你问问他就知道郭子在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