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众臣气的要死,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现在国内兵力不足,大风震慑不住西夏,也阻挡不了他们进攻的步伐。
现在皇帝将兵力主要放在了国内叛匪身上,一时之间还真空不出手来收拾西夏。
虽然皇帝更忌惮匪民,但是不能放任西夏如此肆无忌惮的攻城掠地,不然等他压下了叛乱,大风也被西夏侵占完了。
皇帝下令调袁将军十万人马和顾庭筠五万人马分两路阻挡西夏,本来皇帝想从朝中派大将过去领兵的,但是思索过后就放弃了,此时不是削弱袁将军和顾庭越的时候,还是让他们自己领兵吧,这样成算能打一些,而且朝中也派不出有实战经验的将军了,不然他那个时候也不会启用顾庭筠了。
顾庭筠收到圣旨思索了一下,便和江一山商议,决定派蒋长瑛领兵。
蒋长瑛跟顾庭越很长时间了,他自然是信的过的,但是扯上造反的事情就不一定了,顾庭越思虑良久,决定将这件事瞒下了,只需要他一心阻挡西夏大军就好。
随着袁家军和顾家军南下,西夏大军的进程稍缓,攻势却越发的猛烈了,双方战事顿时就胶着了起来,本来安分的胡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但是有袁将军和顾庭越压着,胡人也没讨得了好处。
皇帝见状松了口气,便考虑将官眷们放出宫了。
这些官眷在宫里实在待的太久了,再住下去,不止臣子有意见,就是京城的百姓也要编排他了。
进入冬天,不过是一年的时间,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大风都在打仗,除了京城还算安稳,其他地方都发生了战争,天气渐冷,战事暂时胶着,叛匪和西夏都没能更进一步。
情况没有好转,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丝欢颜,皇帝再也没有了享乐的心境,因为天气寒冷,许多因为战事而无家可归的人更加的困顿了,这个大风散发出一种死气的压抑感。
桂花心情有些低落,果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秦相早就出京了出使西夏了,但是一直没有传来消息。听说出使大金的使臣已经传回来消息了,大金已经答应议和了,但是西夏一直没有动静。
虽然皇帝从袁将军和顾庭越那边抽调了十五万人马来抵抗西夏大军,虽有效果,但是各地叛乱不断,收回来的城池往往守住不到三天,前脚军队前进,后脚就有义军攻占了城池。
西夏一直拖着不愿意议和,但是也没有完全拒绝。
这样下去完全陷入了一个死局,大金将顾庭越的兵力完全牵制住了,就算大风灭国了,难道他还能放弃边关回来争皇位吗?
这样做是完全将国门打开,放胡人深入,这个罪名可太大了,谁也承担不起。
桂花在纸上胡乱写着大风、大金和西夏的关系,要是大金愿意主动退兵,不再进攻大风就好了。忽然她手下一顿,眼睛一亮,大风和大金、西夏的关系不好,难道大金和西夏的关系就好吗?
要知道他们几年前刚打了一仗,而且胡人的布防图还在他们手上呢,大金以为是西夏拿走的,可不就是西夏拿走的吗?只是阴差阳错的被顾庭筠拿到了而已。
桂花指尖微颤的给顾庭越写了一封信,她觉着局面再僵持下去,对他们完全没有好处了,提议他对大金和西夏采用离间计,来一招围魏救赵。
顾庭越拿起桂花的信,看完后眼睛里瞬间便闪过了流光,“围魏救赵,倒是个好主意。”
顾庭越将桂花的信拿给江一山看,“一山,你说我们挑拨大金和西夏的关系如何?正如桂花说的,用一个离间计让我们摆脱这场战乱,不然我们的兵力一直被束缚在边关,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顾庭筠在大金和西夏只经营了几年,能用得人寥寥无几,且那些人的位置都不高,他只得找袁将军。本来他还想将这个计划告知皇帝的,但是想到皇帝身边可能有细作,便发了暗信,提了个大概。
好在皇帝还不算无可救药,在不知道顾庭越有造反的想法情况下,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动用一些细作就可能挑起大金和西夏两国的战争,现在大风都快要亡国了,皇帝必然不会放过这个喘息的机会。
袁将军也想结束跟大金的战争,在某些事情上,他跟顾庭越是一条心的。
很快大金就注意到国内空虚的西夏了。
很快大金和大风秘密协定,大金出兵帮助大风击退西夏,大风割让鸭绿江以北的土地给大金。这个协议是大风皇帝私底下跟大金签订的,并不公布于众。
西夏的一个王室宗族偶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认为大金要撕毁盟约,连夜进了皇宫。
此时大金只不过派人私底下打探了西夏军队的布防,还没有确定是否要趁火打劫。
西夏皇帝听了同族的话,本来还有些怀疑的,派人一查探,就发现两国边界和都城多了不少大金的探子,这些他完全相信了。
西夏皇帝下暗令,调回了一部分军队回防,信才发出去没几天,大金就发动攻势了,两国战争小规模爆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