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岩镇的老街尽头,有一家“仁济堂”药铺,青瓦白墙,木质门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药铺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一直秉持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深受镇民们的信赖。
现任掌柜林老爷子,已是古稀之年,一头银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依然矍铄。他一生与药为伴,对各种药材的特性了如指掌,经他手开出的药方,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的普及,以及各种现代医药企业的兴起,仁济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天清晨,林老爷子像往常一样打开药铺的门,开始整理药材。小徒弟阿明则在一旁帮忙,将晾晒好的草药收进柜子里。“师父,现在来咱们药铺抓药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多人都去医院开西药了。”阿明一脸担忧地说道。
林老爷子叹了口气,说道:“这是大势所趋啊,西医看病快,方便,不像咱们中药,煎药麻烦,效果还来得慢。但中药有中药的好,治本啊,只是现在愿意静下心来了解中药的人太少了。”
正说着,门口走进来一位年轻人。他叫苏然,是镇上新来的老师。苏然一脸疲惫,眉头紧锁,说道:“林老爷子,我最近总是失眠,还伴有头疼,去医院看了,吃了西药也没什么效果,您能不能帮我看看?”
林老爷子让苏然坐下,为他把了把脉,然后说道:“你这是长期劳累,加上心火旺盛所致。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回去煎了喝,应该会有效果。”说罢,便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药方:酸枣仁、茯苓、远志、合欢花……
苏然接过药方,看着上面陌生的草药名字,有些疑惑地问道:“老爷子,这些草药真能治好我的病吗?我还是第一次喝中药呢。”
林老爷子笑着说:“孩子,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管用着呢。你只要按时服用,保证你睡个好觉。”
苏然将信将疑地拿着药方去抓药。阿明一边抓药,一边说道:“苏老师,你就放心吧,我师父开的药方可灵了,以前好多疑难杂症都被治好啦。”
苏然走后,林老爷子陷入了沉思。他想,现在像苏然这样对中药不太了解的人太多了,仁济堂不能再这样守着老方子一成不变,得想办法让中药更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可是,该从哪里入手呢?
几天后,苏然再次来到药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林老爷子,您的药方太管用了,我喝了之后,睡眠好多了,头疼也减轻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林老爷子欣慰地笑了笑,说道:“有效就好。孩子,你觉得如果把这些中药做成方便服用的形式,比如颗粒剂或者胶囊,会不会更受欢迎呢?”
苏然想了想,说道:“那肯定啊,这样就不用煎药了,方便多了,像我们这些上班族,肯定更愿意买。”
苏然的话让林老爷子眼前一亮,他决定尝试研发中药新剂型。可是,这谈何容易,林老爷子虽然精通医术,但对于现代制药技术却是一窍不通。
这时,阿明想起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李轩,李轩在一家制药公司工作,应该对这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他赶紧给李轩打电话,说明了情况。
李轩对林老爷子的想法很感兴趣,他表示愿意帮忙。几天后,李轩来到了仁济堂。他参观了药铺后,说道:“老爷子,您想研发中药新剂型,这是个很好的想法。但首先,我们需要对您的药方进行优化,确保其在新剂型下也能保持疗效。然后,还需要购买一些简单的设备,按照现代制药标准来生产。”
林老爷子点点头,说道:“那就麻烦你了,小李。只要能让中药重新焕发生机,我愿意尝试一切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老爷子、阿明和李轩三人一头扎进了研发工作中。他们先从林老爷子常用的几个药方入手,如治疗感冒的银翘散、调理脾胃的四君子汤等。林老爷子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药方进行微调,李轩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药材的提取、浓缩等工艺进行研究。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在提取药材有效成分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非常关键,稍有偏差,就会影响药效。有一次,他们提取的药液颜色不对,药效也大打折扣,只好重新再来。阿明看着一堆失败的样品,有些气馁地说:“师父,这也太难了,我们能成功吗?”
林老爷子拍了拍阿明的肩膀,说道:“孩子,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失传。”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了第一批中药颗粒剂。这些颗粒剂只需用开水冲服,方便快捷,而且保留了中药的疗效。林老爷子看着这些颗粒剂,眼中满是欣慰。
为了检验效果,林老爷子先让阿明和自己试用,然后又邀请了一些老顾客来尝试。大家服用后,都纷纷称赞效果好,方便实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