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甄尧拍了拍手,两名仆人抬进一只沉重的箱子。打开一看,箱内满是耀眼的金饼。
甄尧拱手道:“这是六百万钱的金饼,请王也兄务必收下!”
王也望着箱中的金饼,心中暗自惊叹,甄家真是出手阔绰,一给就是六百万,比自己抄家所得的两倍还要多。他毫不犹豫地收下了。
随后,两人谈起了正事。甄尧原本打算先给王也谋个秩俸四五百石的县令职位,再慢慢谋取更大的官职,最终目标是刺史之位。但没想到王也运气极好,立下大功,直接升任刺史都有可能。
刺史虽然秩俸只有六百石,但职责是监察一州的军政,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之职。如果做得好,地位不比太守低,甚至有可能成为州牧,这都要看个人能力。
别忘了,王也今年才十八岁,当县令都嫌年轻。
“无论是县令还是刺史,最好一个月内办妥,甄兄有没有困难?”王也问道。
“王也兄为何如此匆忙?”甄尧不解地问。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董卓一死,王允主持朝政,为何王也这么急着外放。如果时间充裕,多花些心思,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官职也可能更高。
王也只好道出缘由,毕竟他要借助甄尧的财力和人力。
“王司徒刚愎自用,我担心他在处理董卓余党问题上过于强硬,逼反西凉军。”王也道,“别忘了,牛铺、李傕、郭汜等人还有近十万兵马。尤其是牛铺,作为董卓的女婿,他能善罢甘休吗?”
甄尧听了王也的分析,心中一震。西凉兵确实勇猛,袁绍的十三路大军都没能奈何他们,如果不安抚好,一个不慎还真有可能惹出大乱子。
甄尧即刻决议提速,力求月内成事。
甄尧离去后,徐庶、李元霸与莫石头三人纷纷向王也致以祝贺。他们外伤初愈,行动已无大碍。闻王也手刃董卓,皆面露惊愕。
昔日,王也与胡轸之战,众人误以为其凭宝刀之锐,对其胆识敬佩有加。
先前,他们从李元霸处得知,王也那把看似平凡的刀竟能断七星宝刀。
此番,王也诛董之事传开,三人不禁猜疑王也或具异能。
董卓身为太师,身处皇宫,若非异能,实难想象王也如何得手。
王也向三人细述事情原委,三人听后,惊愕不已。
徐庶暗赞王也运道昌隆,此等大功似乎轻易而得。
王也不愿多谈,送走他们,欲继续休养。
不料,貂蝉、张宁、张小小、翠儿四人前来探访。
王也昨夜归寝未及告知,直至甄尧来访,她们方知此事。
王也只得再次复述经过。
貂蝉听后心有戚戚,劝王也莫再涉险,以性命为重。王也心中暖意融融。
张小小满眼敬仰,目光不离王也,星光闪烁。在她心中,王也愈发伟岸。
张宁见妹妹痴迷之态,心生不悦。
王也不仅惹了自己,连妹妹也倾心于他,迟早要吃亏。
翠儿则大失所望。
她外出时听闻董卓为仙人点化的青年郎官所杀,此人擅飞剑之术,能于万军之中取敌首。她本以为传言非虚,不料那郎官竟是王也,且无异能。
近日,王也家门庭热闹,访客不断。
最终,王也称病闭门,谢绝来客。
三日之后,门前依旧喧嚣,众人皆欲一睹诛董郎官风采,探其是否异于常人,真有仙人相助。
王也不愿被围观,连续两日足不出户,静候甄尧音讯。
然今日,他不得不外出,因蔡邕遭捕。
王也暗自懊悔,明知历史,却忘却提醒蔡邕。
昨日,王允府宴上,蔡邕提董卓,念及旧恩,酒意微醺,不禁叹息。
王允闻之怒不可遏,斥曰:“董卓,国之奸佞,欺压百姓,天理难容,人神共怒。”
“你身为臣,当同仇敌忾,却念私情,忘大节!今贼已除,你却哀悼,岂非同伙?”
蔡邕懊悔失言,忙请罪,然王允不为所动,即刻令甲士押蔡邕至廷尉。
蔡邕乃大儒,品高行洁,忠孝两全,岂应因一时失言受罚。
朝中大臣纷纷为蔡邕请愿。
然王允自恃功高,以为大汉兴衰系于一身,一概拒绝。
蔡琰忧心如焚,见求情无果,焦虑异常。
思及王也,乃王允族人,且诛董有功,遂修书遣仆送之,望其出手相助。
王也久未见蔡琰,欲救之心迫切,不顾一切。
昔日蔡邕相护之恩,铭记于心。
于是,王也悄然离府,雇车急赴蔡府。
蔡府昔日繁华,今因蔡邕之事,门庭冷落。
见蔡琰憔悴,王也心疼,拥其入怀,安慰道:“琐儿,有我,蔡公必安!”
蔡琰含泪回应:“王大哥,琐儿信你!”
当晚,王也留宿蔡府,不忍离去。
次日,王也精神饱满,心生救蔡邕之计。
欲救蔡邕,非吕布莫属。
然吕布贪财好色,岂会轻易相助。
钱财诱之无效,吕布已富甲一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