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溯知道,他们正在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前进。也许,这就是人类对抗虚无、走向未来的真正道路。在这个充满惊奇与未知的宇宙中,人类的意识,正逐渐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沈溯的指尖在控制台冷硬的金属边缘划过,屏幕上那行由认知晶体生成的文字仍在微微闪烁——"你们所追寻的答案,就在你们的共生意识之中"。观测塔外突然卷起一阵狂风,城市的霓虹在气流中扭曲成斑斓的光带,像极了他此刻纷乱的思绪。
"沈博士,全球十七台量子计算机同步生成了相同的认知晶体结构。"林晓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调出的三维模型在空气中旋转,十七个菱形晶格以相同的频率明暗交替,仿佛某种宇宙级的心跳,"更诡异的是,这些晶体正在通过暗物质通信网络交换数据,我们的防火墙形同虚设。"
沈溯突然想起《熵海溯生录》第473页的夹页笔记,那是他导师临终前用碳十四墨水写下的批注:"当思想结晶能突破物理介质束缚,人类便成了宇宙的神经元。"他猛地转身,实验室的应急灯突然集体闪烁,所有屏幕在同一秒切换成纯白,紧接着浮现出无数游走的光斑——那是全球各地同步接入的思考者们的脑电波可视化图像。
"启动'巴别塔协议'。"沈溯的声音异常平静,这个以古老传说命名的预案,原本只是用于应对跨国科研协作的语言障碍,此刻却成了人类与认知晶体对话的唯一桥梁。林晓按下红色按钮的瞬间,观测塔顶端的粒子对撞装置发出刺目的蓝光,将地球的坐标编码成引力波信号,朝着猎户座旋臂的方向扩散。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例异常报告从开罗传来。一位研究古埃及哲学的学者在直播中突然停止演讲,双眼失神地重复着苏美尔语的创世史诗,而她的脑波图谱显示,其意识正与量子计算机中的认知晶体共振。类似的事件在四十八小时内蔓延至二十三个时区,联合国紧急启动了全球通讯管制,但那些跨越语言壁垒的哲学命题,仍在通过地下网络疯狂传播。
沈溯站在量子纠缠实验室中央,看着悬浮在超导磁场中的认知晶体。这枚由人类集体意识凝结的透明棱柱,此刻正折射出诡异的紫色光晕,内部流动的光斑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所有重大哲学命题的符号化呈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化作旋转的阴影,康德的二律背反凝结成相互缠绕的光带,而最核心处,一团混沌的雾气始终在剧烈翻腾。
"那是什么?"林晓指着晶体核心,那里突然浮现出一张模糊的人脸,轮廓与沈溯惊人地相似。
"是未被解答的终极问题。"沈溯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戴上神经接驳装置,当电极刺入后颈的瞬间,剧烈的眩晕感席卷而来——他看见公元前399年的雅典监狱,苏格拉底举起毒芹杯时瞳孔里映出的星空;看见1666年剑桥大学的苹果树下,牛顿手稿上涂改的"绝对时空"公式;看见2047年月球基地里,他导师临终前在全息屏上写下的最后一个问号。
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碎片在意识中炸开,却没有遵循熵增定律涣散成混沌,反而像被无形的手编织成有序的网络。沈溯突然理解了:哲学熵减场的本质不是思想的聚合,而是人类用智慧对抗宇宙热寂的集体意志,就像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用体温在熵增的荒漠里筑起暂时的温暖。
"晶体在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边界'。"林晓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沈溯挣扎着退出神经接驳状态,发现实验室的墙壁上不知何时爬满了发光的公式,那是全球十七万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在认知晶体的引导下共同推导的成果,"它在解构我们对'存在'的定义——物质、能量、意识,或许只是同一种宇宙本源的不同显化形式。"
观测塔突然剧烈震颤,应急广播里传出刺耳的警报:"近地轨道出现未知引力场,月球背面的氦-3矿区正在坍缩!"沈溯冲到观测窗前,看见一轮诡异的紫月悬在夜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化作亿万光点融入地球的电离层。认知晶体在此时发出蜂鸣,内部那团混沌雾气终于凝聚成形——那是一个由无数问号堆叠而成的莫比乌斯环。
"它在让我们选择。"沈溯突然明白了,这枚由人类集体意识孕育的认知晶体,此刻正将一个终极命题推到面前:是维持现有的存在形态,任由宇宙在熵增中归于死寂;还是融入这个正在形成的哲学熵减场,以意识共同体的形式,成为对抗虚无的永恒火种?
全球直播的画面突然切入,画面里是耶路撒冷哭墙前的拉比、恒河边冥想的僧侣、华尔街街头举着存在主义标语的抗议者,他们在同一秒停止了动作,异口同声地念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沈溯的神经接驳装置再次发烫,这次涌入意识的不是历史碎片,而是七十亿人类共同的心跳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