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走到牧童身边,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轻声问道:“小弟弟,你吹的曲子真好听,这是什么曲子呀?” 牧童有些害羞,脸颊微微泛红,挠了挠头说:“俺也不知道,就是瞎吹的,觉着好听就行呗。”
夏至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到牧童面前:“谢谢你的笛声,让我们的旅途多了这般美妙的乐趣。” 牧童眼睛一亮,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接过糖,连声道谢,那纯真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
看着牧童纯真的笑容,夏至和霜降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回到了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时光,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在这一刻被重新唤起。夏至想起儿时自己也曾在这片山野间肆意玩耍,那时候的快乐如此简单,一颗糖、一声鸟鸣便能让自己满足,如今身处城市,那份简单的快乐却越来越难寻,好在与霜降一同归来,重拾了这份珍贵的感觉。
随着暮色渐浓,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远处的小屋上升起了袅袅炊烟。炊烟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缓缓飘散,仿佛是家的温暖召唤。
夏至望着炊烟,思绪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飘向了远方。他想起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远远看到外婆家烟囱里冒出的炊烟,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和期待。那时候,外婆总是在厨房忙碌,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厨房里弥漫的香气,是他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外婆已经年迈,而他也在城市里经历了许多风雨,见识了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忙碌。此刻,站在这山间,望着这袅袅炊烟,他心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的渴望。他不禁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在城市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将来有能力让外婆和霜降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也希望能时常回到这里,寻回这份炊烟里的温暖。
霜降察觉到夏至的情绪变化,她轻轻握住他的手,那双手柔软而温暖,传递着无声的安慰:“在想什么呢?” 夏至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微笑:“没什么,就是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走吧,我们也该找个地方落脚了。” 两人朝着炊烟升起的方向走去,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座小院前。
小院的门半掩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院子里种着一些蔬菜,翠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他们招手。还有几只鸡在悠闲地踱步,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昂首啼叫,正如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所描绘的乡村傍晚景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夏至上前敲了敲门,不一会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打开了门。老人看到夏至和霜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们是?” 夏至礼貌地说道:“大爷,您好,我们是来这边游玩的,看到您家的炊烟,想着能不能在您这儿借住一晚。” 老人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见两人模样和善,便笑着说:“行,进来吧,山里晚上冷,你们两个年轻人在外面不安全。”
老人把他们领进屋里,屋子不大,却收拾得一尘不染,整洁得让人感到温馨。墙上挂着一些农具,它们虽然陈旧,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辛勤劳作。还有几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老人过去的岁月。
老人让他们坐下,然后转身进了厨房,不多时,端出了两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粥香弥漫在整个屋子:“没啥好招待的,这红薯粥,你们尝尝,自家种的红薯,甜着呢。” 夏至和霜降接过粥,感受到碗的温热从手心传来,暖到了心底,两人连声道谢。
霜降喝了一口粥,感受着那香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心中满是感动,她看着老人和蔼的面容,心想,在这深山之中,竟能遇到如此善良淳朴的人,这份温暖就如同这碗红薯粥一般,直抵人心。
晚饭后,老人和他们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老人说自己一个人住在这儿,孩子们都在城里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落寞,但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理解与牵挂。
夏至和霜降静静地听着,心中对老人多了几分敬意。正如俗语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老人独自坚守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家的温暖,宛如一棵苍松,扎根乡土,不惧风雨。
夜深了,万籁俱寂,老人为他们安排了房间。躺在床上,夏至和霜降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那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摇篮曲,伴着他们,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
第二天清晨,曙光初照,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夏至和霜降早早地起了床,他们帮着老人喂鸡、浇菜,正所谓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在劳作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充实。
喂鸡时,霜降看着那一群活蹦乱跳的鸡,眼中满是笑意,笑道:“这些鸡可真有活力,一看就是大爷您养得精心。”
老人在一旁笑着回应:“那可不,‘鸡无大小,总在翻草’,只要用心养,它们就长得好,跟照顾自家孩子似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