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兄弟听到这些条件时,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听错了。实际上,连续十五年的科考,家中积蓄几乎耗尽,剩下资金,仅够最后一次进京赶考。因此,既能赚钱,又不耽误科考,这无疑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对于“散财童子”这样的提议,就是再笨的人,也难以拒绝。在里屋偷偷聆听的两位女人,宋母魏氏和宋夫人余氏,早已心动不已,她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宋应星拉进了里屋。当宋应星红着脸收下1万两银子搬家费时,还处于梦游状态,宋家最阔时也就800亩田地,价值不超过5000两,幸福来的太突然。
接下来的安排是,宋氏兄弟与李勇一同返回金山。鉴于李奸商已经投下巨资,人必须扣在手上,立即带走。李勇心想,只要抵达金山后,想要再离开,那绝逼是不可能,而且必须是门都没有的那种。
王掌柜将暂留下来,协助魏氏和余氏进行搬家事宜。特别是宋应星的书房,李勇一再强调,每一张纸都不得遗漏,必须全部仔细打包,以确保对《天工开物》这本书的撰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宋家希望带走的任何物品,都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豆腐搬成肉价钱,也要确保送到金山。必须让宋氏兄弟满意,宋家的人开心,李勇就开心,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千金买马骨.....必须体现李勇对人才的极度渴望。
崇祯三年三月十九日上午,李勇再次抵达,位于南昌府的谢埠老街的金山商会。谢埠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全长1.2公里的老街铺满了青石板,岁月的洗礼使得石面光滑发亮,流传着“未至谢埠街,未识南昌城”的民间谚语。在明朝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南北商船汇聚,每天,近千艘商船在此停泊,一度是江南地区最为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
此刻,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绸缎庄内,五彩缤纷的绸缎在晨曦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店员们热情洋溢地迎接每一位顾客;茶馆中,茶香四溢,说书人正生动地演绎着三国的传奇故事,茶客们听得入迷,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米行里,成堆的米袋散发着浓郁的谷物香气;糕点铺前,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师傅们正巧手翻飞,制作着各式各样的美味点心。挑夫们肩挑重担,穿梭于人群之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共同谱写出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街边,杂技表演者和卖艺人各展绝技,赢得观众阵阵掌声。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为这繁华的场景增添了一抹金色的光辉,谢埠老街宛如一颗耀眼的宝石,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自去年九月起,金山商会进入南昌府,仅半年时间,通过租赁与购置,已占据整条街五分之一以上的空间。在各产品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金山全系产品均已在当地设立卖场,金山钱庄亦开始规划店面。王掌柜搞到武昌金山商会的规划图后,在此基础上,正在优化方案。金山这一群唯利是图的奸商,为了追求金钱,总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李勇感觉就算自己不动,也会被推着不断前行。
当宋应星兄弟俩踏入金山,看到货架上的商品时,两人当场瞳孔地震,感觉“涨知识”了,精美的成衣、贴心的内衣、亮丽的布匹、时尚的鞋类、以及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人新奇。更离谱的是,玻璃杯、陶瓷、烟酒、马车、农药、铁器、建材......等等,农药?!这都是什么脑洞大开的玩意儿?这些商品的种类之多,质量之高,让宋氏兄弟意识到,夸夸其谈的李勇,可能并没有“吹牛”。宋应星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嘴角疯狂上扬,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他喵的才是我要的研究方向!" 在他眼里,这些商品不是一堆好东西,而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答案","原来美好生活真的不是幻想,是能做出来的!"
位于繁华主街上的金山商会会所,其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宏伟的三进式院落。今日,南昌金山商会的门前,气氛显得格外庄严而又充满热情。在王掌框的引领下,李勇及其一行人刚刚抵达,同志会南昌分会的会长杨廷鳞,带领着十几位充满活力的“书生”,以一种充满敬意的姿态,热情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杨廷鳞身着藏青色长袍,袖口与领口处绣有精致的云纹,展现出他儒雅而不失稳重的气质。他面容清秀,眉宇间透露出坚毅之色,高挺的鼻梁下,紧闭的嘴唇似乎带着一丝忧愁,又似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那用白玉簪束起的乌黑发丝,更增添了几分风度。
一群年轻学子紧随其后,他们身着朴素却整洁的服装,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和热切的期待。学子们有的手捧书卷,有的背着书篓,轻快地跟随着杨廷鳞。杨廷鳞轻轻举手示意,学子们便迅速而整齐地站定,深深地鞠了一躬,齐声高喊:“恭迎会长!”声音清脆而响亮,在商会门口回荡不息。接着,杨廷鳞快步向前,眼中流露出惊喜之情,紧握李勇的手,亲切地说:“会长,一路辛苦了!”众人围绕着李勇,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步入商会,很明显,金山已经出现形式主义苗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