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自然不曾料到,那石碑立下不过十五载,北宋便覆灭了,他一家老小全被金人掳往北方。
显然,赵佶并非圣贤。
黄河即便变清,也与圣人无关。
此刻的赵佶异常兴奋,多年未曾遇上的黄河水清再现,怎能不令他激动?
赵佶笃信鬼神之说,黄河水清预示着大宋处于太平盛世,那些梁山贼寇根本不足挂齿。
毕竟,人人都会有小病小痛,大宋偶尔出现匪患又有何妨?回顾历任皇帝,哪一代没有匪患?北宋一百六十余年历史中,仅记录在案的匪患就有两百余起,若在位期间没有经历过匪患,都不好意思自称皇帝。
在接连不断的喜讯之中,呼延灼兵败的消息渐渐被淡忘。
沉浸在喜悦中的赵佶甚至忘记了询问呼延灼的具体情况,满心盘算着退朝后如何庆祝这一大事。
嗯,最好召集几位文采出众的大臣撰写辞藻华美的文章,以此彰显他道君皇帝的丰功伟绩。
然而,大宋朝堂并非全然昏庸,仍有清醒者知晓梁山的威胁。
张克公站出来奏道:“陛下,梁山多次击败官军,若不尽早剿灭,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赵佶正沉浸于喜悦之中,怎料张克公前来泼冷水,一听此言,立刻不悦。
但张克公等人乃是赵佶用来制衡蔡京之流的棋子,他不好直接呵责,只能敷衍道:“这些贼寇确属猖狂,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妙计?”
御史大夫崔靖上前奏道:“臣听说梁山上竖起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这是他们的号召。”
“他们尽力取悦附近百姓,收买人心,如今民心已归,朝廷若以武力 ** ,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眼下西夏战事紧张,陛下又计划联合金国灭辽,各地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再兴兵征讨,恐有许多不便。”
“依臣之见,这些聚集山林的亡命之徒,因触犯律法无路可走,才啸聚山林,肆意妄为。”
“若颁布一道圣旨,由光禄寺提供御酒佳肴,派遣一名大臣直达梁山泊,以诚挚之词劝降招安,赐予官职!”
“可让他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既平息内部纷争,又抵御外敌,岂不是两全其美?恳请陛下明察。”
一提到招安,赵佶又蹙起眉头,转向众臣问道:“诸位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宿元景立刻答道:“臣认为可行!梁山泊那些首领,像林冲、鲁智深、徐宁等人,原本皆是朝廷武将。”
“若朝廷下达招安诏书,他们定会应允,如此无需耗费一兵一卒,便可化解梁山匪患,还能壮大朝廷军力。”
宿元景话音刚落,几位支持招安的大臣也相继附和。
蔡京、高俅默不作声。
此次呼延灼兵败,局势对他们不利,只能暂且退让,待招安失败后,再施展手段。
赵佶见多数大臣赞成招安,而蔡京等人未有异议,便仔细思量一番,也觉此法可行。
赵佶随即说道:“卿言甚是,正合朕意。
不知此招安重任,派何人前往最为妥当?”
蔡京趁机进言:“老臣以为,殿前司太尉陈宗善老成稳重,堪当此任!”
赵佶点头称许:“此言有理,就请陈太尉走一趟,莫损朝廷威严。”
接到任务的陈宗善虽赞同招安,却不愿冒险。
梁山贼寇凶悍无比,提及此事便令他胆寒。
赵佶随后提到谏议大夫赵鼎曾提议招安,决定让他一同前往。
之后,赵佶询问了一些政务,便宣告退朝,筹备庆祝黄河水清之事。
陈宗善接下诏书返回府邸,正准备动身时,家仆来报,殿前司都太尉宿元景来访。
陈宗善急忙出门迎接,将宿元景引入厅堂落座,问道:“不知宿太尉登门,所为何事?”
宿元景拱手道:“恭贺陈太尉获此重任,若此行顺利,您便是我大宋的功臣。”
陈宗善听后皱眉道:“梁山匪徒据说凶狠残暴,我若能平安归来已是幸运,哪敢奢谈功绩。”
宿元景摇头道:“江湖传闻不足为信!梁山泊诸多首领本是我朝栋梁,他们心中定然存有忠义,只因战败被擒,才暂时屈从于匪。”
“您此行正是给他们一条生路。
一旦招安诏书下达,他们必定劝说徐悟锋归降。”
“梁山兵马骁勇善战,若能为朝廷效力,在战场建功,这份功劳自然归于您。”
“太尉赴任后,既要为国尽责,也要为民解忧,剿灭匪患。
可用些温和之词,尽力安抚,招安并非难事。”
陈宗善听完宿元景的话,稍感宽慰。
正在此时,太师府派人来请,说蔡京欲见。
陈宗善听闻蔡京相邀,便对宿元景说:“蔡京召我,想必是为招安之事。”
宿元景点头道:“您先去太师府看看蔡京有何说法,我猜他不会怀好意。”
陈宗善随即起身,先送走宿元景,随后让人备好轿子。
到达太师府后,在随从引领下进入节堂内的书房,见到蔡京,坐于一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