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其他原因,只是他早就在研发火炮。
梁山占领胶东后,山寨中的多数工厂迁至东平府等地,唯独**厂和制炮厂留在原地。
梁山泊四周环水,且有水军巡逻守护,因此非常安全。
冬雪初降时,徐悟锋收到了汤隆的奏报,得知火炮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他随即带领众人赶往梁山泊。
同行者包括许贯忠、徐和、闻焕章等人,还有兵部尚书朱武、工部侍郎凌振,以及史文恭、林冲等将领。
因扈三娘怀孕,亲卫副头领一职暂由梁红玉担任。
梁山之上,汤隆早在金沙滩等候。
身为工部尚书,他虽位高权重,却专注于火炮研究,常年驻扎于此。
工部日常事务多由凌振等人处理,汤隆则一心钻研此新型武器。
火炮问世并非难事,其原理简单,一旦技术成熟,制作便不成问题。
然而,确保火炮品质可靠才是关键。
此前铸造完成的一尊火炮,其爆发力令人心惊。
一声炮响震天动地,十斤重的铁弹飞出一里外,击中夯土墙,留下一个盾牌大小的凹陷。
与飞石炮相比,火炮的威力毫不逊色,且优势明显:不仅声势骇人,射程还可进一步提升。
只需调整炮口角度,即可打得更远;若火炮质量过关,亦能加大装药量。
提升火炮威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见其潜力巨大。
至于飞石炮,作为 ** 时代的巅峰之作,若想增强威力,只能不断增重、加大体积,但这会使飞石炮愈发笨拙。
两件威力相近的武器,一种已达顶峰,另一种尚处起步阶段,潜力无限。
汤隆自然选择了后者,即便当下火炮的精准度还不及飞石炮。
尽管火炮初次问世时表现惊艳,但身为穿越者的徐悟锋深知火器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决定加大研发投入。
汤隆引徐悟锋等人至后山一处营地,只见空地上摆放着数门新制的巨型火炮。
这几门巨炮仿自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拥有诸多优点:炮管修长,管壁厚重,口径宽大。
为降低炸膛风险,设计者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粗,使其整体呈现纺锤状,契合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
这种红衣大炮源于明朝对西方技术的模仿并加以改良,威力更为强大,曾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优秀的火炮之一。
明朝天启六年,六万后金军队围攻宁远孤城,红衣大炮展现非凡实力,在瞬息之间击溃敌军,令城下敌军人仰马翻,无不大败。
以不足两万的明军击败数倍于己的后金,传为佳话。
如今在徐悟锋的建议下,红衣大炮被提前投入使用,改名为神威大炮。
然而,徐悟锋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神威大炮上,而是专注于旁边几门小巧的火炮。
提及明朝军事,火器不可或缺;提到火器,则绕不开虎蹲炮。
虎蹲炮长度超过两尺,重量不足四十斤,周身加固七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支撑,外观酷似猛虎蹲伏之态。
实际上,虎蹲炮属于早期的迫击炮,体积小、重量轻,射程有限,却非常适合山地和平原作战,尤其便于伴随骑兵行动,灵活机动。
加之其采用前装设计,既能实现大仰角发射,又能快速更换 ** 。
所谓 ** ,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包括众多小石子、碎铁片等的混合体。
发射时,先填充七八两 ** ,再加入百枚重约五钱的小铅丸或石子,最后用一枚三十两重的铁弹或石弹封顶。
一旦发射,大小弹丸齐飞而出,轰鸣震天, ** 力与覆盖范围极广,尤其适合打击步骑兵密集的作战阵型,能有效遏制敌军猛烈冲锋。
相较笨重的重型火炮,徐悟锋更偏爱这类轻便易携、性能可靠的轻型火炮。
他的目标敌人是女真人,而对付这些强悍的对手,虎蹲炮无疑是最佳选择。
不过,这种新式武器与战法尚未在梁山军的战场上全面应用,因为数量不足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在梁山军中,飞石炮依然是主力装备,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四面八方都有部署。
然而,随着分布范围扩大,这一技术的秘密性变得愈发难以保持。
毕竟,飞石炮的构造原理简单易懂,犹如一层薄纸,只需稍加琢磨便能掌握。
不出数年,辽国或西夏或许也能自主研发出类似的武器。
负责制造飞石炮的工匠,有的来自东京,有的出自莱芜监,个个技艺高超。
他们中最年轻的已在梁山服役两年,如今已各有官职,忠诚度毋庸置疑。
徐悟锋注视着两门虎蹲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转向汤隆,询问道:“这虎蹲炮的威力究竟如何?”
汤隆笑着回答:“单凭言语描述,恐怕难以让兄长完全理解其效力。
不如我命人试射一发,让大家亲眼目睹。”
徐悟锋点头应允:“好主意,速速进行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