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珪依旧执拗,不过也好,等他受挫,我们就掌握主动权。”刘备念及昔日同窗情谊,试图助公孙瓒渡过难关。
然而,袁绍在南皮等待许久,仍未见刘备与公孙瓒开战。“为何迟迟未动?”
他接连派遣了大批哨骑外出侦查。
哨骑们带回的情报却未能让袁绍满意。
“报!主公,刘皇叔与公孙大人按兵不动。”
“报!主公……”
情报大致相同。
简而言之,刘皇叔并未与公孙大人交战。
这让袁绍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不解。
“来人,宣许攸!”
袁绍下令后不久,
许攸步入大殿。
“子远,公孙瓒一直未与刘皇叔起冲突,该不会我们的计策已经暴露了吧?”
袁绍询问道。
许攸沉思片刻,随后摇头否定。
“绝不可能啊!公孙瓒怎会识破此计?莫非是刘皇叔察觉了?”
“那么你认为究竟怎么回事?”
袁绍略有愠色。
许攸迅速思索对策。
很快,他有了新的想法。
“主公,即便他们未曾开战,也不影响后续部署。”
此言一出,袁绍急切追问:“那你讲讲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大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许攸整理好思路,上前附耳对袁绍说道:
“主公,只需立即派遣使者前往邺城,告知韩馥,说公孙瓒与刘皇叔已交战,刘皇叔正节节败退……”
话音未落,袁绍便打断了他。
“你以为韩馥在冀州北部毫无耳目?”
此时,袁绍以一种看傻瓜的眼神望着许攸。
许攸自信满满地说:“主公,这场战斗发生之地乃渤海!”
渤海?
渤海之战?
中间还隔着博陵郡呢!
为何会在渤海?
袁绍疑惑询问。
许攸答道:“刘备欲与主公联手对抗公孙瓒。”
“途中于渤海边境遭到公孙瓒偷袭。”
“以致连连失利,险些丧命。”
听完此言,袁绍稍作思索便明其意。
“妙极!”
心领神会后,袁绍随即问道:
“子远以为何人适合作使者前往邺城?”
“某愿前往!”
许攸毅然出列,抱拳请命。
“子远实乃我之得力助手!”
袁绍欣然应允。
片刻之后。
许攸从南皮纵马疾驰,奔赴邺城。
邺城。
入城后的许攸立即拜见韩馥,
告知对方:“冀州牧命刘备劝说公孙瓒未果。”
“刘备畏惧公孙瓒军势,欲与主公结盟。”
“谁知在渤海境内突遭伏击,损兵折将。”
果然,经许攸说明,
韩馥顿感惊惧。
怪不得近来探子回报中山军队按兵不动,
原来是在暗中与渤海兵马交涉。
更糟糕的是,竟然在路上就被攻击了?
“玄德与本初有意携手?”
“但记得青徐黄巾一事……”
韩馥犹豫开口。
许攸摆手打断:“我主怎会斤斤计较?”
“眼下强敌压境,自当齐心抗敌!”
言辞激昂!
韩馥听罢,肃然起敬。
“未曾想到本初竟有这般胸怀。”
能包容先前与自己有矛盾的刘备。
许攸趁势追击。
“公孙瓒即将乘胜南下,想必冀州各地都会响应。”
“我实在为冀州牧担忧啊!”
说到这里,许攸叹息一声。
这话正说到韩馥的心里。
韩馥也忧心忡忡。
“现在该怎么办?”
幽州的公孙瓒将率军南下,而刘备和袁绍又都不听指挥。
谁知道刘备联络袁绍,不是和公孙瓒一样,想夺取冀州?
各种焦虑涌上心头,韩馥坐卧难安。
许攸反问韩馥:“冀州牧觉得在宽厚待人、让天下归心方面……”
“能比得上袁氏吗?”
这句话一出口。
韩馥老实回答:“自然比不上。”
袁氏在世人面前名声显赫。
毕竟四世三公!
就连韩馥都是袁氏的门生旧部。
许攸暗自欢喜,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
“那么冀州牧觉得,在面临危机时果断决策、智勇双全方面,能否比得上袁氏?”
大殿内短暂沉默。
韩馥依然摇头:“比不上。”
远远比不上。
许攸接着说:“冀州牧觉得,在先辈积德行善、使天下士人受惠方面……”
“能比得上袁氏吗?”
听了这话。
韩馥稍作迟疑后,还是摇头。
“比不上!”
当年袁氏在党锢之祸中多次出手救助众多士人。
屡次对抗宦官。
他们的恩德早已深入人心。
这时韩馥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敏锐的许攸看出时机已到。
机会成熟了。
许攸起身拱手道:“冀州牧。”
“渤海郡幅员辽阔,虽称一郡,实则堪比一州。”
“如今您在三方面均不及袁家,且出身于袁氏门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